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采訪手記:網媒記者筆下、鏡頭裡的『天上阿裡』
2018-05-19 09:45:05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5月8日,『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走進阿裡地區。西藏網信辦賀文華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17日電(記者 李佳音) 5月6日至15日,『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首站西藏行啟動,18家中央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記者兵分兩路,奔赴阿裡地區和山南市,近距離采訪報道新時期幸福美麗新西藏。中國青年網記者跟隨采訪團來到了『藏西秘境』、『天上阿裡』。現代化的機場、標准化的柏油路、生機盎然的綠化帶……如今的阿裡,看似荒蕪的大地之上包容萬象、風景各異。在這裡,采訪團進行了為期10天的實地探訪、親身體驗,用腳丈量、用心感悟,展現了網媒人不怕吃苦、求真求精的敬業精神。

  『把握好時度效,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更好凝聚社會共識,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指出,建好這個『同心圓』,要以各類媒體為半徑,創新手段傳播正能量;更要以群眾路線為半徑,打造網絡輿論新平臺。此次『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西藏阿裡行,網媒人秉持不怕吃苦、求真求精的敬業精神,綜合運用多種形式和技術手段,融媒體展現各族群眾維護國家安全、守邊固邊的典型事跡,推進構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生動實踐,講好阿裡地區在邊境小康村建設和脫貧攻堅中湧現出的暖心好故事。

  新華網記者王茜航拍科迦寺。中國青年網記者李佳音攝

  各有所長,團隊配合搶抓時度效

  新華網搶抓新聞時效,是本次采訪團的高產團隊,記者王茜、張宸、雪珍的稿件總能在當天行程結束前發布。

  張宸說:『我們快速發稿一是歸功於分工明確,二是交流有針對性,三是前後方團隊緊密配合。王茜進行航拍,雪珍會藏語,這些對我們采訪有很大優勢。我們的視頻素材回傳給後方後,連夜就剪輯出來了。每個稿件的編發都是我們前後方團隊協同工作的結果。』

  王茜是無人機飛手,她說:『阿裡太美了,是航拍的天堂,只是克服高海拔、大溫差、風向不定這些外界因素並不容易,加上每個拍攝地點只有一次拍攝機會,所以每個鏡頭我都會盡量拍攝得完美,把阿裡的美景傳播出去。

  中國西藏網記者袁星宇是青海人,他的藏語名字叫『噶哇紮西』,他同樣會說藏語。『在采訪過程中,我盡己所能幫同伴翻譯。采訪中,我發現一個現象,記者們的思維和藏族群眾的思維方式有些不同。通常我會幫助同伴提問,引導出同行們所需要的信息,這也能引導被采訪者較好地進入狀態。每到這時,我纔感到自己盡到了義務。』

  部分記者和普蘭縣幼兒園小朋友合影。阿裡地區宣傳部劉曉娟攝

  提前預判,講好守邊護邊好故事

  采訪行程首站在阿裡普蘭縣,這裡有氣勢磅礡的雪山、靜謐神聖的湖泊。瑪旁雍錯的紅嘴鷗不怕人,它們只顧著吃記者們喂的食,直到人走近2-3米纔飛走,飛到不遠處又在觀望著記者,真正做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記者們大多提前做好了准備工作。人民網記者李政傑出發前已計劃好在拉昂錯湖旁進行延時拍攝。他發布的微博《西藏阿裡·奇雲拉昂錯》當天閱讀量達百萬,受到網友點贊。『根據不同平臺網民的特點編發稿件,網民看了纔有共鳴、纔有感觸,這樣的內容纔能讓邊疆人民幸福生活這一主題得到更好的詮釋。』李政傑說。

  環境問題是全球性議題,西藏的環境保護更是備受世界關注。根據這一點,中國日報網記者馬馳采寫英文稿件《Health of wetland a priority of Tibet》,講述西藏通過生態補償制度保護濕地,白瑪旺傑管護員保護聖湖瑪旁雍錯濕地的故事,得到國內外網絡平臺的廣泛傳播。

  在普蘭縣幼兒園,我們見到了阿裡的孩子們,第一面感到孩子們很小、很瘦,黑黝黝的皮膚,但是眼睛很大、很圓、很漂亮,近距離觀察會發現睫毛很密、很長,純真、開朗又美好。國際在線記者杜軍帥的文章--《西藏阿裡科迦村:孩子們的笑容是幸福生活的最好寫照》抓住了孩子們的特點,一經發出,備受好評。

  采訪團慶祝央視網記者邢明找回無人機。中國經濟網記者董家朋攝

  不畏前路,網媒記者苦中作樂

  普蘭縣夜晚氣溫更低、氧氣含量更少,缺氧加上寒冷,讓記者們久久不能入睡。但記者們雖然身體倍感不適,卻陶醉於這裡氣勢磅礡的雪山、靜謐神聖的湖泊。極致的風景和復雜的氣候給打算出航拍任務的記者們帶來了一次極大的挑戰,出現的一些小狀況,令人哭笑不得。

  5月10日,采訪團在普蘭縣207省道附近拍攝。央視網記者邢明的無人機在拍攝西藏野驢時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風力大,無人機進入失控狀態,導致墜落。邢明為了找回無人機,爬上了海拔4500米的山坡,西藏網信辦的同志立即帶了2個氧氣罐陪同邢明。同行記者很擔心他的身體狀況,戲稱『西藏野驢都回來了,邢明老師怎麼還不回來。』在轉山半小時後,邢明將無人機找回,他轉而用地面攝像和同伴的無人機繼續工作。

  同樣進行航拍的中國新聞網記者周雨辰說,『這麼美的自然景觀,需要我們「飛手」用好的視角和色彩去展現。我在拍攝前詢問了航路,包括有沒有經過雪山、河流、公路、牧區等,希望做到合理分配設備。』然而他的無人機在執行任務時,也由於同樣的天氣原因,在自動返航時墜落山谷。周雨辰用已拍攝的素材和地面攝像相結合的方式制作了視頻《航拍西藏阿裡》。

  中國經濟網記者董家鵬用無人機和全景相機自由切換進行拍攝,也是此行采訪過程中的一大亮點。全景相機不僅記錄下受訪人的每一個反應,更能360度無死角呈現現場細節。『這次活動讓我對新媒體新技術有了新的認識。無人機爬昇力較強,高度控制靈活,特別是在短時間內完成高海拔的飛行任務,更是使讀者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到此次采訪中的人物與景物。』董家朋說。

  5月8日,記者在普蘭縣采訪時下起大雪,記者簡單擦拭設備後繼續投入采訪。中國青年網記者李佳音攝

  敢想敢拼我們是勇敢前行的網媒人

  青藏高原多風雪,氣候變化無常,時常走著走著下起大雪,也會輕易將人曬得脫皮。在多日的深度采訪後,中國日報網記者馬馳被曬得黝黑,還一度被誤認為是藏族老鄉,『老鄉挺精神的嘛!』

  央視網尹惠仙高原反應嚴重,隊醫對其進行身體檢查。中國青年網記者李佳音攝

  央視網尹惠仙高原反應嚴重,頭疼、暈車、眼花……是隊醫和采訪團重點關注對象。她不怕高原反應難受,不願錯過任何一個場景,放棄任何一次采訪,堅持背著沈重的攝像設備進行拍攝。

  張宸是新華網西藏頻道記者,常年在拉薩工作,由於阿裡海拔高、活動量大,這次采訪他竟然也出現了輕微的高原反應,時常是深夜吸著氧氣寫完稿件。

  此次采訪讓記者編輯們收獲頗豐,央視網邢明說,他對西藏的第一個印象是這是一個充滿神秘、令人向往的地方。第二個印象是藏族同胞純朴、善良、虔誠,為守護祖國邊境無私奉獻。第三印象是可愛的武警官兵戰士駐紮高海拔地區,不畏嚴寒艱苦,保衛祖國每一寸疆土。

  5月15日,『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西藏行結束。中國青年網記者李佳音攝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10天的采訪,網絡媒體記者編輯們在西藏阿裡地區行程1300多公裡,用鏡頭、筆觸全面呈現了西藏在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家園、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實踐新風貌,為網民呈現了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接地氣,冒著酥油味的新聞作品,展示了一個真實的、發展的、幸福的、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西藏。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