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焦點要聞滾動**
搜 索
『大國重器』,習近平為何如此重視
2018-05-10 21:56:33 來源:新華網  作者:趙銀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大國重器』,牽涉國脈國運,關系民族盛衰。

  4月24日和5月2日,習近平兩提『大國重器』,對其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重器,關系國家民族命運

  5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說:『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4月24日,習近平在湖北考察時說,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他強調:『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必須』『牢牢』『一定』,斬釘截鐵的用詞,彰顯的是大國重器在習近平心中的分量。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能單就經濟總量大小而定,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也不能單憑人口規模、領土幅員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國落後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後。』習近平說,這是歷史告訴我們的真理。

  縱目全球,16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力量格局。習近平指出:『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我國的發展正處於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

  科技決定國力,科技改變國運。正如習近平所說:『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纔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纔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只有站上科技發展的前沿陣地,不斷創新突破,掌握核心技術,將大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我們纔有底氣笑對世界風雲變幻,纔有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重器,靠拼搏奮斗鑄成

  怎樣纔能讓大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呢?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作出了明確指示。

  他指出,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人、財、物更多向科技創新一線傾斜,努力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上取得更大突破,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

  只有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破除科技創新鏈條上的體制機制關卡,消除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的梗阻和痼疾,纔能讓各個環節運行流暢、銜接緊密。這是前提,是根本。

  習近平還指出,要『培養造就更多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人纔和創新團隊』。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沒有『非常之人』,則難有『非常之功』,難有『國之重器』的創造。

  『非常之人』,需要培養和造就。這正是習近平在北京大學特別強調要形成高水平人纔培養體系的原因所在。

  除了體制機制改革和人纔培養,鑄就大國重器,還需要拼搏奮斗的精神。

  『國家要強大、民族要復興,必須靠我們自己砥礪奮進、不懈奮斗。』習近平考察三峽工程時說。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國之重器的產生,離不開奮斗。正因為敢拼搏不放棄,中華民族的創造偉力纔逾千年而不衰;正因為勇奮斗不退縮,今日我們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建設纔捷報頻傳。

  重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十八大以來,在鑄造大國重器邁向科技強國的征途上,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每個層面都在穩紮穩打,逐步推進。

  從黨的十八大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並將『創新』放在首位,再到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為大國重器的鑄造,開闢了新天地新境界。

  有戰略和理念,更有實際行動。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的集體學習,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2014年和2016年的兩院院士大會,習近平都親自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每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都親自向獲獎者頒獎;他兩次與航天員天地通話,他登上國產大飛機和動車組,他點贊LED產業……

  從《中國制造2025》《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到《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關於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乾意見》《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再到今年1月份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乾意見》,一系列制度性保障和政策性安排為建設科技強國引路護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而今,我國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

  蛟龍、天眼、悟空、墨子、慧眼、大飛機,一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湧現;天宮、神舟、天舟、嫦娥、長征系列成果舉世矚目;量子調控、鐵基超導、合成生物學領域步入世界領先行列……

  科技部統計表明,2017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20位昇至第17位。

  『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不再亦步亦趨,而是一展清聲。讓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上,正逐步成為現實。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科技強國的征途上,我們千錘百煉,永不言棄。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