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9日消息 穿過一排排智能數控設備,在航天科工二院699廠的研磨恆溫室裡,每天8點半都會迎來一個穿著工服、一米八多的高個兒師傅。與外面轟鳴的機器聲相比,他的工作環境總是很安靜。
他叫葉輝,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699廠計量與儀器設備管理處的一名研磨師,負責在一塊金屬板上研磨需要打磨的金屬零件,利用彼此間摩擦作用,把誤差減少到微米級,是一項高精密加工技術。
『研磨技術全靠一雙手的感覺,沒有固定套路。』喜怒不驚、沒有太多表情變化,接受采訪時的葉輝說話總是慢條斯理。目前使用機器研磨只能達到0.5微米級別,而葉師傅靠著雙手卻能達到0.05微米,我國多個型號武器裝備的零件打磨工作都出自他之手。

葉輝師傅展示研磨工具
學徒5年用報廢零件練習
兩塊棋盤大小的金屬板、一罐比PM2.5還要細的金剛砂、一個需要研磨的零件,全部的東西整整齊齊擺放在工作臺上,這就是葉輝工作所有的『家當』。這些東西與20年前剛入廠時,師傅給他的一模一樣,只不過那時的他還不能碰零件,只能用廢鐵塊進行練習。
1997年葉輝畢業後進入航天科工二院時,車間的研磨工種正面臨著『失傳』危機。『研磨是一項高精密加工技術手段,打磨全靠一雙手的感覺,需要幾年的練習和琢磨,枯燥、累人、上手慢。』此時廠裡能夠精通這樣手藝的人只剩一位老師傅,雖然已經退休,但是因為廠裡工作離不開他,已經被返聘了5年多。
老師傅年紀越來越大,體力和精力也不如從前,很難再支橕長期的高強度工作,誰來接班成了廠裡的一塊『心病』。而此時,剛畢業的葉輝恰好被分配到了研磨組,就這樣『臨危受命』的跟著老師傅學習起了手藝。
一堆報廢的量塊、兩塊鐵板和一罐沙粒。開始學習研磨時,好奇心驅使下的葉輝激情滿滿,可是磨了一個月,熱情逐漸被枯燥取代。『每天就是磨廢鐵塊,又枯燥、累人,還沒有一點成就感。』葉輝說,當時很多人堅持不下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他工種上手一年就能獨立工作,可以掙錢養活自己。但是研磨靠的是肌肉記憶,起碼要練習幾年,並且規定沒出徒前,不能研磨成品零件。
『要不你就趕緊放棄吧,這個精度你乾不了的。』看出葉輝有些倦怠的師傅對他說到。『你說我乾不了,我就越要做給你看。』天生不願服輸、喜歡較真兒的他又回到了工作臺前。

葉輝工作的辦公室
『老頭兒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所以總是給我設置難題,說我不行』,葉輝總喜歡給師傅叫『老頭兒』,『我是他的「閉門弟子」,所以他對我很嚴厲,所有的希望都壓在我身上,我不願意讓他有一點失望。』
五年後的一天,葉輝像往常一樣來到工作室,准備磨報廢的零件。『你可以修理這批0.5微米的量塊任務了。』師傅拿給了他一套需要研磨的零件。
五年,葉輝終於出徒了。
『你要是放棄,二院這一脈就斷了』
葉輝師傅的右手手掌上,有一個很明顯的貫穿傷傷疤,每次當他拿著零件研磨時,都能很清晰地看到。當時,由於意外導致的這個傷口讓他幾乎放棄了研磨這個行業。『你應該給這雙手買份保險。』葉輝同事老是開玩笑的對他說著。
就在剛出徒的葉輝意氣風發,夢想著終於可以在研磨行業大乾一場時,一次意外卻讓他不得不停下來。『右手手掌貫穿,三根手指筋斷,僅剩拇指和食指可以活動,』醫生的話讓葉輝感到絕望,『手術康復後在醫院接受理療可能也只能恢復五成,以後右手甚至無法再像個普通人那樣正常伸展打開,更別說工作了。』
『當時好不容易熬過了學徒期,這個傷把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摧毀了,』葉輝用左手摸了摸傷口,『那時我一直再想,可能這輩子我注定與研磨沒有緣分。』
『你要是放棄了,二院這一脈就徹底斷了!』早已退休的師傅特地來到醫院,只對他說了這一句話。
相伴了五年的平臺就是葉輝最好的理療機,他開始強制自己右手全開,按壓平臺,重復那套熟悉了五年的動作。『疼啊,抽筋一般的疼。磨幾分鍾,就一身汗。』

葉輝正在進行工作
整個理療過程持續了3個月,每天葉輝都會准時來到工作臺前進行復健。手掌從一開始只能勉強半開到後來能夠全開,再到右手恢復正常伸展,連醫生都說這就是一個『奇跡』。
康復後,葉輝對研磨有了更深的羈絆,『就像是開竅了一樣,』在重新投入工作後,他說感覺手感一下子就順了,『零件哪塊兒厚了或是薄了,我一摸就能清楚地感受到。』
『這活兒只有外國纔能加工出來?』
在數字化車間、無人化廠房、數控設備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葉輝總是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他總是每天按時來到自己的工作臺,擦好金屬板、撒上一把金剛砂、右手拿著待磨零件開始工作,一磨便是一天。
高精度零件研磨出來後,其長度、平面度、硬度等需要有相應的高精度儀器來進行檢測。但是長期以來,這種儀器被國外所壟斷,中國工人們研磨出很多的零件,每次都只能送到國外檢測,成本極高。
為了打破外國的技術壟斷,很多中國的企業都曾試圖研制高精度的檢測儀器,但是其核心的一個零件十分復雜。『樣式像是一盤蚊香,要求在這樣多凹凸平面的情況下,將凸面加工精度達到0.25微米級別,並保持絕對鏡面。』葉輝說,當時幾乎沒有人敢接下這個『燙手山芋』。
『中國永遠也做不來這樣精度的零件。』當時,外國的企業根本不相信中國能達到世界級的精度標准。
『我就不信,這活兒我們接了。』作為一個地道的老北京人,葉輝骨子裡總有一股不願服輸的勁兒,尤其是技藝不如外國人,『我一定把這個搞出來!』
但拿到零件後,葉輝也有點發愁,形狀如此復雜、精度要求極高,是他從未遇到過的。在零件面前坐了三天,他遲遲沒有動手,就是靜靜打量。就在所有人以為葉師傅要放棄的時候,他開始了研磨。『要先把自己靜下來,做到心中有數,沒感覺的時候寧可不動手。』
零件加工完畢後被送到國外進行測量,精度等級比要求的還要提高一倍。『中國的手藝人不比他們外國差。』測量結果傳到國內,葉輝滿臉自豪。
『社會浮躁,所以更需要靜下心來,做好自己眼下的事情。』葉輝總是說,『一天不磨自己知道,兩天不磨工友們知道,三天不磨客戶馬上會在零件上看出來。』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