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了馬克思主義對人類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全面概括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義事業的指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歷史思想的當代意義,提出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
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人類社會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
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表現出各自孤立發展的特點。每種人類文明都局限於較小的區域,在相對狹窄的范圍內發展。這些分散的文明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例如,在封建社會,莊園經濟使人們附著在固定的土地上。人們生產的東西主要供自己消費,消費的東西也主要由自己生產。人們與外界沒有發生普遍的聯系。人們的聯系范圍基本不超出宗族、家族或村落等血緣或地緣群體。自然形式的地緣及血緣關系構成人們社會關系的基礎。在遙遠的世界或大洋彼岸發生的事情,很少影響當下人們的生活。因此,各民族、各地區的歷史都是獨自發展的,沒有形成統一的世界歷史。
資本主義社會改變了世界各民族相互隔絕的狀況,開闢了世界歷史時代。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現代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了極大發展。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的人口, ——過去有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有這樣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裡呢?』資本主義消滅了傳統的手工業,建立了以分工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現代工業利用來自極其遙遠地區的原料,生產供世界各地消費的產品。『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尤其是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各民族、各地區的交往,促進了世界歷史的形成。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
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不但是對近代歷史的正確概括,也是對20世紀以來世界發展的准確預言。100多年來,盡管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和東西方冷戰,但世界各國相互聯系增強的總趨勢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於1992年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正式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共同體12國於1991年簽署《歐洲聯盟條約》,後擴大為27國。歐盟建成了貨物、資本和人員自由流動的統一大市場,並於1999年實現了貨幣統一。1995年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陸續接納中國、俄羅斯等新興國家進入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快速發展。全球資金、信息、商品和人員流動大量增加,互聯網把世界連結成一個地球村。目前世界貿易總量已經達到30多萬億美元,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超過1.5萬億美元。通過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要素和資源,經濟全球化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發展,促進了各國的持續繁榮和進步,提高了各國人民的福利。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預言,現在已經成為現實,歷史和現實日益證明這個預言的科學價值。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
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基礎。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資本主義滅亡的因素也會不斷增加。人類社會最終要從資本主義走向實現共產主義。但是,這個過程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當今世界正處在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既存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存在社會主義國家和大量發展中國家。這些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由於全球化而緊密聯系在一起。但是,這些以主權國家身份加入國際體系的國家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歷史很少能夠提供正面事例。幾百年來,支配世界政治的各種觀念,如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等不但沒有帶來世界和平與繁榮,反而造成無數戰亂與苦難。近代以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直接間接統治了世界大部分地區,但那些地區多數沒有發展起來,至今仍處於貧困落後狀態。為了實現人類和平與共同繁榮,必須在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指導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世界發展方向。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及世界歷史思想,結合當代世界實際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主張在國家間關系上,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雙贏、多贏、共贏,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反對強權政治、以大壓小、以富欺貧,不搞單邊主義,扔掉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舊思維。
在安全上,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新觀念。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不是國與國相處之道。窮兵黷武是霸道做法。各國要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思維,充分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止戰維和方面的核心作用,對話協商、共擔責任,實現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
在經濟上,各國要同舟共濟、合作共贏,堅持走開放融通、互利共贏之路,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畫地為牢、以鄰為壑,搞貿易保護主義,損人不利己。要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經濟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在文化上,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並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
在生態環境上,各國要敬畏自然、珍愛地球,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尊崇、順應、保護自然生態,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人類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碧海、綠水青山。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