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5月7日電(記者 郜婕 李書簡 張海磊)位於四川東北部的巴中市南江縣流壩鄉金臺村地處汶川地震災區。震後數年,村裡的重建工作一度因自然災害受挫,部分村民無處安居。在香港大學建築設計團隊的幫助下,當地村民不僅搬進新居,還住上了更好、更環保的房子。
世界知名建築設計雜志『德津』近日公布的『2017年度十佳住宅』評選結果中,金臺村新建民居成為中國唯一入選的項目。評語中稱贊這一項目『幫助一座10年間兩度遭遇自然災害的中國村莊復原,是本年度最具社會責任感的房屋設計之一』。
2011年9月,正處於災後重建階段的金臺村遭遇暴雨引發的滑坡,29戶村民的房屋損毀,包括不少還在建設中的房屋。常駐當地的公益組織南江縣秦巴鄉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文國,回憶災後不久他在村裡看到的情景時說,受災村民一時無處安身,沿公路搭帳篷棲身。這些村民震後為重建房屋多已耗盡積蓄,再次受災後要想重建面臨困難。
為幫助村民重建家園,周文國所在的組織通過微博向社會求助,得到香港慈善組織仁人家園響應,進而聯系到一家由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兩名副教授聯合創辦的建築設計研究機構。這一機構成員赴金臺村實地考察,不僅免費為村民設計新居,還邀請香港大型地產商南豐集團為這一項目捐資。
這一機構創辦者之一、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林君翰日前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從2012年5月第一次實地考察算起,他和團隊總共去了金臺村30多次。在此期間,團隊成員不斷與村民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
林君翰說:『由於資金壓力大,村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重建,但我們想做成更好、更環保的房子,結合本地特色,適合本地環境。』
流壩鄉工會主席鍾登纔記得,設計團隊第一次實地考察時,不僅看了當地政府為金臺村重建而治理出的10畝土地,也去看了周圍村莊災後重建的『排排房』和村裡的夯土老房子,了解當地民居特點、周圍自然景致、村民居住需求等。
此後,設計團隊幾乎每一到兩個月到村裡一次,用投影、模型等方式向村民解說房屋設計方案。在鍾登纔的印象裡,設計團隊一直在反復討論『如何在沒有錢的情況下為村民建好房』。
林君翰說,要在10畝土地上安置22座房屋,密度較大,公共空間有限,因此設計團隊想方設法改善采光和通風,增設公共空間,在滿足村民居住需要的同時兼顧種植、飼養、晾曬和社區活動等功能,並加入雨水收集、廢水處理、沼氣池等現代環保元素。
村民黃蓉一家五口2017年4月搬進新居。她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新家二樓的客廳,一是有兩個窗戶,通風好,二是鄰近天井,冬天坐在這裡曬太陽很舒服。此外,她也喜歡屋頂的菜地。『以前住老房子時菜地離家遠,現在可不一樣了,在下面廚房做飯想加點蔥,直接上樓采摘,方便新鮮。』
如今在這10畝土地上,22座房屋依地勢分布,外牆是南江秋葉的紅色,屋頂是供住戶種植蔬菜的梯田狀菜地,每家樓底入口處留出開放空間供居民開展簡單的家庭作坊,或向來客兜售農產品。此外,這一項目還包含一個社區中心,供村民休閑娛樂,或操辦紅白喜事等活動。
正如『德津』雜志介紹,金臺村民居設計以自給自足為關鍵詞,提供了一個滿足多樣化需求、從社會和環境角度而言都具可持續性的方案,本身也是一次針對現代化農村生活的研究。
林君翰說,項目完成後,他與團隊仍會不時回到金臺村,了解村民居住的情況、還有哪些方面可以改進等。『做建築不只是把房子弄漂亮,更要幫助住在裡面的人找到改善生活的方法,實現可持續幫扶。』
據鍾登纔和周文國介紹,當地政府、公益組織還在想辦法幫助村民發展產業、安居致富。正如林君翰所說:『房子建成只是第一步,故事現在纔剛開始。』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