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馬克思的影響從未離開——法國再掀馬克思主義研究熱潮
2018-05-06 15:51:4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特別關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光明日報駐巴黎記者黃昊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法國思想界、學術界乃至經濟界再次掀起了一股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熱潮。

  馬克思所在的19世紀雖已遠去,但是馬克思主義依然年輕而富有活力。歷史已經證明,特別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又一次證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對的。面對當今世界面臨的種種挑戰,人們仍期待從馬克思著作中尋找良方。

   馬克思主義研究熱潮再起

  今年2月17日,法共《人道報》在巴黎舉行馬克思主義論壇,討論馬克思主義是否可以為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貧富差距日益加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問題的解決帶來答案。此次論壇也開啟了法國共產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系列活動序幕。

  圖為當年位於巴黎聖奧諾雷街的雷讓斯咖啡館。資料圖片

  為期一天的論壇在兩個會場同時舉辦了多個主題討論會,討論會的主題包括『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環境』『階級斗爭與社會不平等』『馬克思與新社會』『馬克思與法國』等等。論壇吸引了數千名聽眾,他們中有上了年紀的法共成員以及長期參加工會活動的積極分子,也有不少年輕人,無論是失業者還是帶薪者,期待著馬克思主義能給今天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帶來答案。

  法共旗下的加布裡爾·貝裡基金會主席阿蘭·奧巴迪亞是一名老共產黨員,曾經多次應邀前往中國參加馬克思主義討論會,在被法媒問到如何看待今天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范圍內掀起的馬克思主義熱時,他表示:『我認為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中國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中國有意深化研究共產主義,並且將它與今天社會演變相連接,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4月26日,在法國的各大書店上架了名為『馬克思,法蘭西的激情』的著作。書籍一經出版,就在法國馬克思研究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本書的編者迪康熱向媒體表示:『馬克思是法蘭西的激情所在,因為他在思想界和政治界擁有著特殊的地位,當時他對法國非常感興趣,對他來說,法國的大革命和當時發生的一切都非常重要。』

  此間有專家表示,不僅在法國,還在很多西方國家,馬克思主義研究熱潮再度興起。至少在法國知識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正在重新成為學者們研究的對象。當前,法國的馬克思研究主要是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研究重新拿出來,與今天全球化條件下的資本主義進行比較和對照。他們發現馬克思的思想並沒有過時。至少到目前為止,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描述都是正確的。馬克思曾認為資本主義在完全充分發展之後,就會在其自身的發展中走向消亡。這一消亡究竟意味著什麼,也是現在很多學者所關注的。

   在巴黎的青年歲月

  1843年10月到1845年2月,馬克思居住在巴黎,政治經濟學開始成為他研究的重點,為他撰寫《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重要著作奠定了基礎。當時馬克思和新婚妻子燕妮居住在位於塞納河左岸,如今巴黎7區的瓦尼烏街23號。1844年5月,在窘迫的生活中,馬克思與燕妮迎來了他們愛情的結晶,大女兒珍妮出生。之後,他們一家搬離23號。

  據記載,瓦尼烏街38號也曾是馬克思一家的居所。在巴黎居住的那段日子可以說是馬克思思想不斷轉變並趨向成熟的時期,他摒棄了不少前人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為了記錄自己新的理論,馬克思在1844年4月至8月間撰寫了《1844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也稱《巴黎手稿》)。這份手稿直到馬克思逝世多年後纔被發表。《巴黎手稿》被視為馬克思科學世界觀的開端,為他日後思想體系的形成提供了根據和源泉。

  卡爾·馬克思盧重光畫

  在此期間,馬克思與朋友盧格共同創辦了刊物《德法年鑒》。他們希望以《德法年鑒》為武器,再次反對普魯士國王,反對教會,反對一切舊秩序。《德法年鑒》僅僅在1844年2月29日發行了一期,馬克思在其中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無產階級』這個詞匯,立即引起了普魯士當局的恐慌。據說,僅僅發行了2000冊的《德法年鑒》在邊境被普魯士當局收繳了三分之一。很快,由於普魯士政府的壓迫,這本被恩格斯稱為『第一本社會主義的刊物』停刊了。在《德法年鑒》諸多文章中,一篇名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文章給馬克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文章的署名是弗裡德裡希·恩格斯。

  當時的巴黎沙龍文化盛行,而咖啡館更是社交的中心。無數的思想家和革命人士在這裡交流和辯論各自的想法。1844年8月,馬克思與恩格斯在位於巴黎聖奧諾雷街161號的雷讓斯咖啡館見面。從古典哲學、經濟學到空想社會主義,再到歐洲工人運動,馬克思與恩格斯在這裡相談甚歡,碰撞出許多思想火花。不過有記載顯示,這次在巴黎的會面並不是他們二人第一次相見。早在1842年11月,恩格斯前往科隆,就與當時正任《萊茵報》主編的馬克思見了面。不到兩年之後,兩人再次在巴黎相會,也就是雷讓斯咖啡館之約。這次會面後,兩人締結了延續一生的偉大友誼,開始並肩戰斗,共同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共同撰寫《神聖家族》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主觀唯心主義,深入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

  在巴黎東部著名的拉雪茲公墓,馬克思的大女兒、二女兒和兩個女婿都葬於此地。馬克思的兩個女婿都稱得上是巴黎公社運動的成員。大女婿龍格曾當選巴黎公社委員。二女婿拉法格積極參加了巴黎公社運動,並將馬克思重要思想文獻《法蘭西內戰》譯成了法文。馬克思本人未曾參與過巴黎公社運動,但是該運動卻對他思想理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馬克思認為巴黎公社運動是對共產主義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

  巴黎公社運動是發生在1871年的無產階級運動。1871年5月28日,公社運動被鎮壓。兩天之後,馬克思在位於倫敦的第一國際總委員會上宣讀了《法蘭西內戰》。在這部文獻中,馬克思全面闡釋了巴黎工人斗爭和巴黎公社運動的本質、原則、經驗教訓等,提出了一系列關於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建設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在法國的特殊地位

  自十八世紀中葉,在法國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及宗教神學的啟蒙運動中,法國唯物主義應運而生。這在政治、思想、理論上為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備,並在世界近代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如此,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恩格斯曾說過,馬克思主義是『十八世紀法國偉大啟蒙學者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似乎更為徹底的發展』。列寧也曾說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完全繼承了法國十八世紀和德國十九世紀上半期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歷史傳統』。

  圖為位於拉雪茲公墓的巴黎公社社員牆。資料圖片

  在法國,馬克思主義曾長期是左派政黨的思想基礎。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使馬克思主義重回舞臺,法國出現了很多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1981年,社會黨黨魁密特朗當選法國總統。他在競選時提出『共同綱領』。然而,這一綱領很快遭到摒棄。如今,法國共產黨在蘇聯解體後實施重塑改革,也放棄了社會主義思想,其提倡『超越資本主義』,但對共產主義的設計十分模糊,影響力大大減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馬克思主義重新得到重視。

  馬克思是法國思想界不可跨越的橋梁。思想家或依賴於馬克思的思想滋養,或成為馬克思的叛逆,並由此成就了法國學界中的諸多思想對立:人道主義與結構主義、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現代與後現代。但不管怎樣,革命仍然是持續的理論主題。只是法國學界不再奢求『大革命』的到來,轉而期待現有秩序中偶然的斷裂所可能帶來的影響,以此保持其對於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

   (光明日報巴黎5月5日電)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06日08版)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