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來自各行各業的譚文波、林鳴等11人獲得2018年全國『最美職工』稱號。
祖孫三代的特殊相逢: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在西部鑽探工程有限公司試油公司高級技師譚文波的工作室裡,有一個玻璃櫃子放著老石油工人的工服、馬燈、鋁盔以及手抄《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歌詞,這些物品的主人是他的父親、新中國第一代石油人。
譚文波說:『我的父親就是石油工人,我自己也乾了這一行。』小時候,父親早出晚歸的辛苦讓他看在眼裡。當時父親是搞地質勘探的,因為那時勘測技術完全靠人工測量,一次父親上山勘測後便迷了路,一天一夜都被困在荒山野嶺間。

工作中的譚文波。本人供圖
此外,『當時因為沒有公路,好多設備都不能上山,只能在山下拆卸後再人工扛上山。』看著父親因常年在外作業而褶皺的雙手和被重物壓彎的後背,他便不斷思考著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父親減輕工作壓力。
譚文波從四川石油技校畢業後,便在父親的影響下從重慶來到新疆,成為一名石油工人。1997年底,他開始負責公司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與實驗推廣。經過十餘年的努力,2010年6月,譚文波發明連續油管液壓助排器,使工人排管、倒管的工作效率最高可提高30倍。同年8月,他在傳統工具上新增打撈功能,使通井與打撈技術可以同時進行,大大提高了過去父輩們低下的作業效率。
譚文波在廠房裡經常挑燈夜戰。他苦讀論文、自學技術,除了上班和睡覺,剩下的時間都用來鑽研技術和實驗。每當夜深人靜,他就搬個凳子看著滿地的工具整理思路。當靈感閃過,他便立刻著手做。
在同事們的眼裡,譚文波的技藝就像魔術。他有『起死回生之法』,從報廢的電纜中選取能用的部分進行鎧接,不僅節省了原料,更提高了現場應急作業能力。有一次,由德國純手工打造的液壓泵突然停止了工作,再次購買需要3個月,於是他反復拆裝研究,順利修好並使泵機再次投入使用。他說:『德國人能做的,中國的技術工人照樣可以做好。』
為了有更多的時間搞研究,他在自己家改裝了一間工作室,在這裡,他把與工作相關的技術書籍全部『啃』了下來,記錄了十幾萬字的讀書筆記。
這間小小工作室也見證了他陪伴兒子的成長。譚文波說:『孩子出生之後帶給我一些思考,我要怎樣纔能成為兒子的榜樣?那時,我覺得我纔真正明白責任心是什麼!』起初,譚文波鑽研課本,陪兒子在這間工作室裡完成了小學、初中、高中的全部實驗。後來,兒子慢慢長大,也開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譚文波提供一些工作上的靈感,這間工作室也被譚文波命名為『父子工作室』。

做實驗的譚文波。本人供圖
記得送兒子上大學的路上,『火車上,有人問我兒子是哪裡人。幾秒後,兒子笑笑回答:「我是中石油的孩子,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是我的家!」』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從『頭戴鋁盔走天涯,改造世界雄心大』,到『我為石油獻青春,獻完青春獻子孫』,斗轉星移,祖孫三代人見證著石油工人如何用勞動寫就祖國工業化的史詩,如何用赤子之心熔鑄國之脊梁。
為什麼一代代勞動者、一個個家庭接續奮斗、追逐夢想?
譚文波這樣回答:『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對我來說,奮斗的過程本身就享受著幸福。像總書記說的,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
連接三地的超級工程: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林鳴是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
他是長跑愛好者,每天清晨5點,他總是准時開跑,風雨無阻,他說,如果跑步都不能堅持,還怎麼能把世界級的超級工程堅持乾下來呢?

林鳴在沈管安裝現場。本人供圖
2005年年底,林鳴第一次接觸港珠澳大橋項目。這座連接珠海、澳門和香港三地的大橋,需全面考慮建設條件,必須在55公裡的全長中,鋪設6.7公裡外海沈管隧道。
然而,外海沈管隧道施工核心技術被業內人士稱為『全世界最困難、最復雜的技術』,當今世界只有極少數國家掌握,而當時的中國在此領域的技術積累幾乎是一片空白。
沒有經驗怎麼辦?
2006年,林鳴前往韓國釜山學習經驗。雖然漂洋過海去了異國他鄉,但韓國當地根本不給他接近工程現場的機會。林鳴只能坐著交通船在幾百米外的地方轉了轉,連走馬觀花都談不上。
這件事深深刺痛著林鳴,不服輸的他又開始將視線轉移到歐洲國家。經過百般打聽,林鳴找到一家世界頂級公司,但對方開出了遠遠超出工程預算的高價。這讓林鳴再度陷入絕望。
眼看時間在一天天流逝,任務卻擺在那裡只增不減。於是,林鳴抱著『破釜沈舟』的心態,在這條沒有中國人走過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面對這條跨海通途的築夢之路,林鳴對團隊成員說:『即使我們的起步是0,我們往前走一步也會變成1。』
為技術攻關,他每年要帶著團隊開上千次大大小小的討論會,沒有成果絕不散會。在一次次的討論中,神秘的世界級難題的解答思路日益優化、逐步成熟,項目自建設以來進行的百餘項試驗研究和實戰演練實錄、獲得百餘項專利的十幾項自主研發的專用設備和系統成果,以及十餘項外海沈管安裝世界級工程難題攻克經驗,匯集成一部代表世界頂級工程技術水平的《外海沈管隧道施工成套技術》,這項全世界最困難、最復雜的外海沈管建設難關在林鳴與團隊的一次次討論、實踐中被攻破!
港珠澳大橋第一節沈管順利安裝就位、創造了中國外海沈管隧道建設的先河時,他已有96小時沒有休息。
攻克世界級技術難關,讓中國橋梁建設者更有底氣。林鳴帶領的團隊僅在港珠澳大橋一個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就完成了500多項技術專利的申報。

林鳴在工作中。本人供圖
2017年12月31日,港珠澳大橋全線亮燈。這一天,團隊成員無不歡欣鼓舞,而林鳴卻依舊懮心忡忡。因為他知道,亮燈並不代表終點,這場征途在抵達終點之前,邁出的每一步都關乎整個項目的成敗。他說:『橋的價值在於承載,而人的價值在於擔當。』
擔『責』不推,擔『難』不怯,擔『險』不畏,這是林鳴的信念。這些年來,為了保證項目能順利走到最後,林鳴將項目上每一個人都看作『走鋼絲』的人,每一道程序都要做到『零質量隱患』。
他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國建設者,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是我建築生涯的尖端夢想。我想,如果每個行業都能做一兩個世界尖端夢,那麼我們的國家就能更好地實現中國夢。』
現在的林鳴,正滿心期待著港珠澳大橋全線通車的那一天,他希望那天一定要在自己參與建設的大橋上完成一次有『儀式感』的晨跑。
時光荏苒,不變的是萬千和林鳴一樣的造橋工程師們技術攻關越天塹的勇氣。而變化的,是大跨步向前邁進著的中國。世界級的超級工程,如今要看『中國造』!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的偉大發展成就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接力奮斗創造的!』『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
生逢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奮斗在一個日新月異的國家,勞動者們正帶著更飽滿的信心和更向上的希冀自信前行。(中國青年網記者楊月實習記者石倩穎見習記者陳馨怡)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