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新時代,奮斗者最美——走近全國『最美職工』(上)
2018-04-29 11:11:17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題:新時代,奮斗者最美——走近全國『最美職工』(上)

  新華社記者樊曦、齊中熙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新征程激蕩起強國夢想。

  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發布了林鳴等一批『最美職工』的先進事跡。『勞動』標注著他們的成長軌跡,『奮斗』是他們最好的人生注腳。

   『人生就是奔跑』

  作為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7年間,林鳴在建造港珠澳大橋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實現了中國建設從『跟跑』到『領跑』的蛻變。

  他說:『不能說超級工程就用超級態度,一般工程就用一般態度。人生只有一個標准,只有一種態度,那就是不斷奔跑,把每件事做好。』

  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經理部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在『最美職工』發布儀式上(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纔揚攝

  港珠澳大橋被公認為『當今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僅島橋隧集群工程就長達近35.6公裡。其中6.7公裡的深埋沈管是我國建設的第一條外海沈管隧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沈管隧道。

  『修建港珠澳大橋,我們遇到了無數問題,但是沒有一個問題是繞過去的,都是闖過去的。』林鳴說。

  7年間,林鳴和他的團隊經受了無數沒有先例的考驗,交出了出乎國內外專家預料的答卷:

  ——采用世界首創的『快速成島法』,將直徑為22米、截面面積相當於一個籃球場的巨型鋼圓筒直接插入並固定在海床上,再填砂形成人工島。僅僅7個月,伶仃洋上多了兩個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

  ——創造性地提出了『復合地基』方案。沈管隧道地基的沈降都控制在5厘米以內,為全球最好水平。

  ——自主研發出成套沈管隧道浮運和安裝技術。對隧道基槽開挖提出了0米-0.5米的誤差控制范圍,堪稱「海底繡花」。

   『一心謀一事,纔能成大器』

  23年間,徐工集團高級工程師孫麗為了一個夢想矢志不渝:讓中國的起重機登上世界之巔。

  2013年之前,2000噸以上的大型履帶起重機全部依賴進口,價格、售後服務等都要受制於國外,還影響工程進度。做出中國自己的『超級起重機』,是孫麗和成千上萬業內人士的夢想。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設機械分公司高級工程師孫麗在『最美職工』發布儀式上(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纔揚攝

  4000噸履帶起重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履帶起重機,也是國家『863』項目重要課題之一,孫麗憑著多年的研發經驗,毅然扛起了重任。

  2013年,在孫麗和團隊的刻苦鑽研下,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在山東煙臺成功完成『首秀』,實現了我國在超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研發制造領域的新突破。該設備創造性地采用模塊化、集成化設計技術,其中組合臂架、同步控制、超起配重動態平衡等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截至目前,這臺『超級起重機』已輾轉大江南北,成功實現1500噸以上吊裝近30次,總吊裝重量達4萬餘噸,還創造了世界單臺流動式起重機一次起吊2300噸的工程應用紀錄。孫麗主持的『面向大型工程施工的流動式成套吊裝設備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奏響中國裝備制造最強音。

  『世界第一吊』的成功問世,使我國吊裝設備技術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提昇了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也推動了大型工程的建設速度和水平。

  破解『死亡密碼』

  法醫鑒定,既神秘又讓許多人敬而遠之。業內常說,沒有超強的心理素質和超嚴的工作態度,做不了法醫。

  重慶市銅梁區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三大隊大隊長楊發英在『最美職工』發布儀式上(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纔揚攝

  在重慶市銅梁區公安局,楊發英就是一位視法醫為『夢想職業』的人。10多年的工作中,無論是狂風暴雨還是酷暑嚴寒,哪裡有疑案,她就去哪裡。

  2005年7月,銅梁區二坪鎮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件,楊發英步行10餘裡山路趕赴現場。面對表皮已經發綠、散發惡臭的屍體,楊發英仔細檢驗,為破案提供了重要依據。

  『有誰不怕臭不怕髒的?但我是法醫,這裡就是我的戰場。』楊發英說。

  2013年2月,為了找尋一處懸崖下散落的屍骨,她帶領技術民警在近90度的崖壁上攀爬搜索。屍骨找到後,她又馬不停蹄趕回實驗室檢驗鑒定,最終確定了屍體的來源、死亡性質、死亡原因等關鍵因素,讓一起殺人拋屍命案成功告破。

  就這樣,楊發英破譯了一個又一個『死亡密碼』。在她看來,『為死者言,為生者權』是人民法醫的職責,更是人民法醫的光榮。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