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中國夢實踐者]追記北京衛戍區某乾休所離休乾部周智夫:永立信仰高地
2018-04-26 20:04:5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姜天驕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周智夫(左)生前在病床上不忘關心時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姜天驕攝

  慕名前去采訪離休乾部周智夫卻沒有見到面,看到的是一張沈甸甸的黨費收據:周智夫同志自願一次多交黨費計12萬元。這是他臨終前的最後一個願望,他用朴實的行動踐行了一名老黨員、老革命鐵心向黨、一心為黨、終身許黨的信仰追求。

  聽著他朝夕相處的家人、戰友和乾休所領導的講述,品讀他跨越94年歲月長河的平凡人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一步步走近這位老黨員、老革命的精神世界。

  一生一世報黨恩

  了解周智夫的人都知道,他左肩窩裡有一個彈孔,右肋處有一道長10厘米的傷疤,觸目驚心。二女兒周衛平說:『這是戰爭留在父親身上的永久記憶。』

  1946年4月份,周智夫是新四軍淮北七分區獨立四團二營四連支部書記。在安徽濠城外阻擊國民黨軍隊搶糧的戰斗中,他身先士卒,作戰勇猛頑強。一顆子彈射中他左肩窩,貫通右肺,穿出體外,留下一處永遠的疤痕。

  每次被問及這道傷疤的來歷,周智夫總是這樣回答:『能為人民流血,是一生的光榮。』在險惡的戰爭環境中,黨組織始終沒有放棄重傷的周智夫,抬著他,冒著槍林彈雨突破道道封鎖線,先後7次輾轉治療。盡管他的右肺被切除近三分之二,右側第六根肋骨被摘除,落下三等甲級傷殘,但總算是保住了性命。

  感恩在心、永志不忘。周智夫把感恩作為人生的信條和價值的追求,決心一生一世報黨恩。晚年的周智夫百病纏身,胃下垂、冠心病、雙耳聽力下降……加上身患骨質疏松多年,站立稍久、走路略急、用力微猛就會骨折,2016年以來,一年中有七八個月只能躺在床上靜養治療。他深感自己時日不多,迫切要完成一件大事。

  『我要交黨費。』去年7月份的一天,周智夫把一直照顧自己飲食起居的二女兒周衛平叫到病床邊,鄭重地說。女兒很詫異:『爸,您不是一直在交嗎?』『我想交一次特別的黨費。』周智夫堅定地說。

  2017年11月1日,這個全家人都支持的決定,寫進了周智夫的補充遺囑,『向黨交黨費拾貳萬元,這個錢由健在的老伴負責支付』。然而,由於趕上乾休所轉隸調整、周老經常生病住院、兒女們忙於照顧和處理各自家務,這筆黨費一直沒找到機會交給組織。

  因嚴重肺部感染住進重癥監護室的周智夫,從昏迷中醒來就問二女兒周衛平:『我的事辦了嗎?』透過期盼的目光,二女兒讀懂了父親發自內心的夙願。2018年1月18日,二女兒周衛平、三女兒周衛華代表父親,與部隊領導一起把12萬元黨費鄭重交到中共中央組織部。

  相交50多年的戰友們聽說了這件事,對周智夫充滿敬意:老周一輩子省吃儉用,家裡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卻做了這樣的大事,了不起!

  周智夫生前在乾休所小花園中閱讀報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姜天驕攝

  活到老學到老

  走進周智夫的臥室,映入眼簾的是窗臺上的書籍、報紙、雜志,幾頁信紙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學習筆記,床頭櫃上還有一個放大鏡。『放大鏡、助聽器、筆記本是老周學習的「三件寶」。』老伴婁淑珍說,為了收聽廣播、上課學習,他專門花1萬多元配了助聽器。每次乾休所的通播系統一響,他總會示意家人安靜下來,把手攏在耳邊凝神細聽,生怕漏掉一個字。

  在周智夫心中,黨的創新理論是真理,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無論是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輾轉南北的工作生涯,還是離休至今的30多年,他始終熱愛學習,抓緊一切時間讀書看報、研讀理論。

  二女兒周衛平告訴記者,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他父親還作為第二炮兵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到北京開會,受到了毛主席親切接見。『部隊和老百姓敲鑼打鼓,我站在人群裡,看見父親戴著大紅花,心想父親真厲害!』父親回到雲南時的情景,讓周衛平至今記憶猶新。

  活到老、學到老。晚年的周智夫骨質疏松愈發嚴重,但身體上的病痛沒有阻擋他學習的熱忱:『我雖然走不動了,但還渴望去聽聽黨的聲音,學學黨的精神,受受黨的教育。』曾任支部書記的離休乾部王清文印象深刻:『周老這兩年身體不太好,仍然堅持讓家人推著輪椅送他到學習室。』

  2016年5月份的一天,參加『兩學一做』集中學習教育黨課輔導,周智夫像往常一樣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課,只是身體比以前佝僂得更低。『周老,已經下課了,我送您回去吧。』輔導結束後,乾休所政委姜東軍發現周智夫並未離開,便走上前關切地問。『姜政委,我感覺身體越來越支橕不住了,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參加黨課教育。』周智夫吃力地說,『今天特地向你請假。』『一個老同志,身患重病還堅持聽課,身體實在橕不住了纔請假。』姜政委被這位老黨員的至純黨性深深感動。

  有標准也要省著用

  周智夫的新家,滿目皆是簡單朴素的陳設,用了幾十年的沙發、鋼管床等老舊家具,就連50年代的牙缸、飯盒、勺子都捨不得扔。

  剛到北京時,他們一家4口人和另一家擠在一個兩居室裡,一住就是10年。但周智夫從未發過牢騷,也沒有影響過工作熱情。即便離休後,周智夫也從未向組織張過口、伸過手,對自身要求有『三個不超標』,即住房、用藥、用車不超標。離休多年,他一直住著90平方米的公寓房,直到2008年纔搬入102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

  隨著職務的提昇,周智夫給自己定下了為組織多著想、多分懮、多添彩,對組織少提要求、少講條件、少添麻煩的『三多三少』原則。即使對待家人,也從不破例。二女兒周衛平乖巧伶俐,周智夫對她疼愛有加。初中畢業時,周衛平看到不少同學都參了軍,也想讓時任軍管會副主任的父親安排自己當兵。

  『組織把我放到這個位置上,是要我多作貢獻,而不是為自己辦私事。』沒想到父親不願說情,還讓女兒下鄉插隊。插隊2年多,滿以為父親會幫自己安排個好歸宿,希望卻再次成為泡影。最後,周衛平自己在海淀區百貨公司找了份工作。

  『我們姊妹5個都沒沾過父親的光!』周衛平說。2012年暑假,周智夫的大孫女帶著孩子來北京看望他,期間小孩感冒發燒急需到醫院治療,孫女背著爺爺向所裡要了車。周智夫知道後非常生氣:『我們家從沒因私事用過公車,以後不能這樣子,否則就別再來了!』

  遲暮之年,周智夫落實待遇標准更加嚴格。他近年的醫藥費統籌年標准是2.8萬元,但每年實際藥費連一半都沒用到。他常說:『待遇是組織給的,有標准也要省著用。』

  2014年7月份,周智夫骨質疏松病情加重,接連發生兩次壓縮性腰椎骨折。按照醫囑,衛生所購買了兩種進口藥。見藥品的外包裝跟以前的不一樣,周智夫認真詢問究竟,得知『這是治療用藥,符合規定』,纔放心使用。

  周智夫和大女兒周雪文都患有心髒病,隨身備用速效救心丸。每次大女兒從重慶來北京看望他,他都讓女兒在藥瓶上貼上名簽,以防混用。周智夫說,我的藥是公費保障的,可不能『一人公費醫療,全家免費吃藥』。

  二女兒周衛平說,小時候看到別家從部隊借公差,幫助做家務,但自己卻要和父親一起打煤球、劈柴火,當時不太理解,覺得父親很無能。『現在看來,父親真的很偉大!』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