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劉爭平:凍土凍不掉他對西藏鐵路的熱情
2018-04-25 17:21:32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為2017年11月12日,劉爭平在拉日鐵路沿線調查線路。

  編者按: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它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人的成長需要工匠精神,企業發展也離不開工匠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少不了工匠精神。『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和區黨委九屆三次全委會精神,推動『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傳播、形成共識,西藏自治區總工會牽頭開展了『中國夢·大國工匠篇』系列采訪活動,本網亦開設『中國夢·大國工匠』專題收納相關文章。

  本網拉薩4月12日訊(記者程利娜)18年在西藏的美好時光,25年奮戰在地質工作一線,參加過青藏鐵路、拉日鐵路等多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地質勘察、設計和科研工作,為我國高原鐵路建設和科技創新做出突出貢獻,他就是凍土『大國工匠』—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劉爭平教授。

  2000年,他先後擔任青藏鐵路勘察設計的地質專業負責人,以及使命最為艱巨的凍土科研隊隊長,全過程參加了青藏線的初測、定測、補充定測、配合施工以及總結編纂工作。

  2010年,他投入了拉日鐵路的勘察設計和配合施工工作,擔任勘察設計副總體、副指揮長。目前,他又繼續負責青藏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的配合施工工作。另外,從2016年至今,他作為鐵一院的拉薩分公司院長,積極參與了西藏鐵路網設計、中尼鐵路、新藏鐵路等項目工作,為西藏鐵路網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18年來,他堅持每年工作在現場9個月以上,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捨小家、為大家,為西藏鐵路建設,為西藏現代交通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2015年被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曾兩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級獎勵12項,其中青藏鐵路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他先後擔任了青藏鐵路凍土科研隊副隊長、隊長,進行66個課題的現場管理工作,並擔任了其中13個課題組長,青藏鐵路科研工作紮實開展,為最終解決凍土技術難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有『天路』之稱的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的高原鐵路,因千裡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難題而長期停建,在長1142千米的青藏鐵路格拉段凍土就達到了550公裡,劉爭平帶領隊伍,克服種種困難,青藏鐵路在2006年建成通車運營,劉爭平自豪地說:『我有幸坐上青藏鐵路首列,看到曾經日夜堅守的地方,現在變成通往各地的鐵路,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的『好搭檔』胡濤回憶道,十幾年前,他們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海拔高,常常因為高原反應頭疼欲裂,大雪封山的時候甚至幾天幾夜沒吃沒喝。青藏高原地質復雜,凍土和地熱成為施工的兩大難題,在種種困難面前,劉爭平並沒有服輸,他刻苦鑽研,不斷積累經驗,取得了一次次科研成果,在胡濤看來,他是一個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以身作則、時時關心職工的人。

  他善於總結,善於分析。多次參加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受邀在各高校、科研單位進行凍土講座,先後在各類刊物發表論文39篇。2017年8月主編完成《高原鐵路勘察設計規范》、《高原鐵路工程施工技術規程》《高原鐵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准》的編撰工作,使得凍土工程技術得以形成國家標准進行推廣,實現了技術工作的規范化和標准化。

  他是工作上的『拼命三郎』,工作的這些年裡,最讓劉爭平記憶猶新的就是他歷史上的36小時和28小時。1996年,為了能打好水壓井,他在施工場整整呆了36小時;2003年在青藏線,劉爭平連續工作了一周,從每天早上8點到下午5點,完成了相關創作。

  他還把對高原生態環境真摯的愛,體現在了工程措施的每一個細節。拉日鐵路設計中,劉爭平主持進行了風沙治理環保型試驗,設計采用了立體防護措施,沙丘表面主要采用石方格來固沙、同時設置防風柵欄、高立式擋風牆等措施,治沙效果明顯,而且經濟、方便,施工強度小。鐵路開通以後,該措施有效地減少了沙害影響,確保了鐵路運營安全。

  對於劉爭平來說,高原鐵路建設是不僅僅是一種精神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他把多年的經驗編纂成書希望更多的人去學習,去了解凍土、地熱知識等,他也不斷以『回頭殺』的方式去檢驗,去突破更多難題,給大家提供先進經驗。正如他所說:『不求步步為贏,但求步步精彩!』(圖片由劉爭平提供)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