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中國夢實踐者】航天"神兵"十數年磨一劍 雷達測繪利器"火眼金睛"服務國計民生
2018-04-25 10:58:24 來源:未來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網站)北京4月24日電(見習記者劉文靜)『合成孔徑雷達就像一個高空照相機,能抵抗雲霧、雨雪等天氣因素乾擾,1小時可以完成數百平方公裡的探測。』項目負責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23所韋立登博士表示。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23所韋立登博士未來網見習記者劉文靜攝

  23所研制成的機載毫米波InSAR測繪系統(一種合成孔徑雷達),是航天人多年來探索鑽研的一個『黑科技』,能像『火眼金睛』一樣看穿黑暗和雨霧。

  據韋立登博士介紹,傳統測繪手段一般采用光學攝影測量設備,像『照相機』一樣對地面拍攝圖像,在常年多雲霧地區無法持續進行『拍照』測量,導致無法通過測繪及時掌握國土資源詳情、土地屬性變化、交通線路規劃、災害損毀程度等相關信息。

  隨著機載毫米波InSAR測繪系統的成功研制,我國西南部四川等地因氣候狀況無法持續進行測繪作業,造成區域大量地理信息空白的『痼疾』終於有了治療的良方。這種測繪方式能為這些地區未來全面了解地理信息、做好行政規劃和經濟建設等很多工作提供數據支橕。

  不僅是行政規劃,對於土地利用調查、大型工程建設、水系環境監測、抗災救災等工作,機載毫米波InSAR測繪系統的應用可以深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個『純科研人』的堅持不達『應用』誓不罷休

  一副黑框的眼鏡,微皺的白色襯衫外套著一件深藍色的針織,韋博一直都是這種朴素的『純科研人』形象,因為他全身心地投入在了雷達測繪研究上,近20年如一日。

  自1999年進入中科院讀博士研究生開始,他就一直專攻合成孔徑雷達的研究。十數年的『研究僧』生涯,他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和枯燥,『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這項技術非常有用,不研究出來太可惜了。我又非常幸運地能接觸到國內的前沿技術,鑽研起來就比較著迷,』韋博士笑著說。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他越來越發現,科研不能脫離現實,科研的成功不是發表了多少論文以後就束之高閣,只有將技術成果運用到實際應用中,纔能造福百姓,服務國計民生。於是他放棄了熟悉的環境和穩定的生活,毅然決然地申請調任到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23所,從此不達『應用』誓不罷休。

  忙於科研的他,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前兩天兒子參加足球比賽,很希望我能去給他加油助威。但那天剛好測繪數據下來,還要進行處理、分析和成果提交,時間急任務重,就沒去,覺得很愧對家人。』

  韋立登博士在電腦前辦公桌旁放著一家四口的全家福(受訪者供圖)

  『我們很希望能陪伴家人,也在盡量地抽時間來陪伴,但是在項目需要的時候,特別是在攻關的時候,確實是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畢竟國外的技術領先我們許多,我們必須奮力追趕。我有幸見證了這項技術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就像看著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成長為了青壯年,現在我們也逐漸在跟上了世界的步伐。』韋博士如是說。

  能看穿黑暗和雨霧的『火眼金睛』背後是整個團隊的心血

  當記者問及最忙的時候,韋博士笑了起來,『這個就多了,在攻關的階段經常從早上六點鍾一直工作到第二天的凌晨一兩點。』

  『有一次因為數據處理方面的問題,得出來的結果總感覺不是很理想,我們的技術團隊整晚都在對著數據討論。有很多時候因為討論得太過投入,都沒有發現天已經亮了。』

  韋立登博士和同事討論技術問題(受訪者供圖)

  據韋博士介紹,整個雷達的研制過程需要經歷設計、生產、聯調和試飛四個階段。越到最後的試飛階段,就不能放松。

  『試飛就是一次次地試錯,不斷地在平原、山地、島嶼等各種地形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如今已試飛了上百個小時了』

  今年1月,團隊在成都首次進行商業飛行測繪任務。晴雨不定的天氣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每天連續8到9個小時的飛行對團隊中的每個人而言也是一種考驗。飛機上的操作員有的已經出現暈機狀況,地面的工作人員也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的監測狀態。最後,經過了近一周的高密度飛行拍攝,終於順利完成飛行拍攝任務。

  『來不及高興,要趕快導數據分析』,韋立登博士告訴未來網記者,飛行成功後團隊中的每一個戰士都不能『卸槍』,馬上要衝到下一個戰場去分析數據,解決分析出的問題。『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最後,地面各種目標成像精細、輪廓清晰、信息量豐富,國內首個毫米波雷達測繪商業合同終於順利完成,為多有空白的西南地區測繪打開了『解析地理信息的』新方式。

  韋立登博士身穿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工作服未來網豆閣攝

  繪地圖測災情航天科技服務國計民生

  老百姓出門查地圖能否再精確一點?高鐵路線規劃選址怎樣纔更科學?無人駕駛怎樣纔能更安全?雨霧天氣下怎樣勘測地震受災區的災情?有了合成孔徑雷達後,這些難題都有了解決的可能。

  『這項雷達測繪技術的分辨率和精度均屬於『國家隊』水平,它可以精確地測繪地形,描繪出更加精細的地圖,如果未來能應用到高鐵、高速公路上,可為選線和建設提供更加精確的測繪信息,為我國航天事業服務民生提供更多可能。不僅如此,它對抗災救災的工作也大有作用。』

  韋立登博士告訴記者,以地震災害為例,若地震發生在晚上或者雲霧濃厚的西南地區,以往的光學相機無法准確地測繪到地震的受災面積,房屋的倒塌情況和交通的癱瘓程度。若遇到陰雨天氣,災情就更加難以獲取。但是合成孔徑雷達不同,它特有的工作方式可以超越黑暗和惡劣天氣的阻礙,迅速為防災減害提供必要的數據信息,加速抗災救災的工作,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

  此外,隨著無人駕駛行業如火如荼的發展,這項技術也可以為無人駕駛提供精確的地理信息,提供精准的地圖數據,未來將極大地方便百姓的出行和支橕相關企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