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數字中國』蓬勃興起 融合發展日新月異
2018-04-22 10:50:07 來源: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4月22日至24日,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屆峰會主題為『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本報記者薛志偉攝

  『數字中國』建設正在全速前進。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體量為26.70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2.77萬億元增長17.24%。數字經濟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0.61%上昇至32.28%,繼續持續快速發展。

  隨著『互聯網+』在經濟領域和其他傳統領域的不斷深入,新的趨勢和發展機遇也在不斷湧現。通過數字化變革,『互聯網+產業』不斷融合昇級,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緊密,助力傳統產業轉型昇級;『互聯網+政務』使公共服務面貌為之一新,居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生活;『互聯網+民生』讓醫療、交通、教育通過『觸網』覓得破題之道。

  『數字中國』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哪些變化?又為轉型昇級提供了怎樣的新動能?

  『互聯網+產業』:

  賦能帶來新面貌

  『長江黃金七號游輪上的小賣部同樣能被互聯網改變,由於游輪僅在碼頭停靠15分鍾,導致配貨成本非常高,但今天依靠京東的精准供應鏈,這個小店能在重慶、涪陵和宜昌3個碼頭上3次貨。』京東首席執行官劉強東講述的故事,正是互聯網對零售業的改變。盒馬鮮生、永輝『超級物種』、步步高『鮮食演義』……一系列『四不像』的零售業新業態應運而生。

  零售業之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不斷演進,讓更多傳統行業對『觸網』充滿熱情。『以前可能你在天上飛、我在地上跑,但未來應該是你成就我、我成就你,傳統經濟、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經濟有機結合,成就中國未來經濟。』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認為,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雲計算的融合,已經為傳統產業帶來了全新的面貌。從2014年開始,長安汽車已經陸續與華為、百度、科大訊飛等10餘家科技或互聯網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智能化合作聯盟。『具體到汽車產業,我認為智能網聯汽車或者無人駕駛汽車就是下一個風口。』朱華榮說。

  不過,融合並非大包大攬,而是各司其職。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王敬東坦言,數字化的大背景下,銀行不能『包打天下』,而是要圍繞自己擅長的金融大數據做好數據整合和風險控制,最終實現客戶和實體經濟得到更方便多樣的金融服務。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也表示,騰訊的發展『不要過界』。『過去做產品追求閉環,但現在反而要把閉環做成開環,只做整條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別人能比我們做得更好的事情,要讓別人做。』馬化騰說。

 『互聯網+政務』:

  突破帶來新便利

  人臉識別技術的參與,讓『證明我是我』不再困難。4月17日,『居民身份證網上功能憑證』首次亮相支付寶,並在衢州、杭州、福州3個試點城市同時啟用。打開手機,完成刷臉等相關認證後,用戶就能領到自己的『網絡身份證』,包括政務辦事、酒店入住、購買車票這些原來需要出示身份證纔能辦理的業務,現在掃描網絡身份證的二維碼同樣能夠辦理。企業辦事同樣可以靠『刷臉』,重慶電子稅務局讓納稅人與新辦企業綁定後,『刷臉』就能以企業身份辦理涉稅事項,減少了106項填報和19份紙質資料。『一站式』辦理發票領取業務,節約了90%的辦稅時間。

  這正是『互聯網+政務』不斷創新突破的寫照。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和推動下,2017年我國電子政務市場規模達到2722億元,同比增長16.2%,近3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4%,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從結構上看,我國電子政務市場未來大規模的硬件及設備投入需求將逐步降低,軟件及服務的需求比例也在逐漸加大,技術與創新日益成為『撒手?』。

  東方證券研究員游涓洋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新時代的電子政務建設在功能創新的同時,也在頂層設計上有所突破,以『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為頂層藍圖構建的一體化『政務服務及共享數據平臺』正在形成,政務的縱向信息化可向縱橫聯動的數字化、智能化昇級,真正為打破『數據孤島』和條塊分割提供機會。

  來自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2018)》則顯示,2017年政務服務數字化取得快速發展,數字化促進了政民之間更強關系、更高密度的連接。人們對『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滿意度也因此創下了新高,從預約掛號、訴訟服務、交通繳罰到出入境、公積金、戶政治安、車船票、加油充電、文化場館預約等公共服務,用戶滿意度都達到了96分以上。

  騰訊研究院產業經濟中心主任李剛則告訴記者,智慧政務與城市數字經濟增長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智慧政務發展每提高1%,數字產業規模就能相應提高2.7%,『因為一方面智慧政務培養著用戶使用互聯網的習慣,另一方面,智慧政務的推進也體現著政府對角色轉變的重視,實際上也代表著更加良好的營商環境』。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