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星星再亮,也沒有整片星空美麗。』4月9日至13日,由全國總工會、國家網信辦聯合組織的2018年『中國夢·大國工匠篇』網絡媒體采訪團深入國防郵電產業報道優秀工匠人纔,采訪中有工匠這樣告訴記者。
此次采訪活動中,26名記者分赴各地,采訪了國防科技、郵政、電信、電子信息等行業的24位工匠及其團隊。這是自2016年大國工匠網絡媒體行活動啟動以來,組織方第8次組織記者深入一線采訪報道大國工匠。
『工匠沒有速成法』
『技能工作,只有喜歡了,感興趣,纔會絞盡腦汁琢磨怎麼把它乾好乾精。』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西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數控加工工人朱力告訴記者,『自己一心想著怎麼把鐵疙瘩變成各式各樣的零部件,看到親手制造的產品,就很有成就感。』
車工王保森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的首席技師,他通過控制刀具的切面、弧度,就能找到加工點,做出漂亮的作品。『想掌握這些絕技,沒有捷徑,就是一遍遍地練。基本功練紮實了,解決問題時纔能得心應手。』王保森說。
衛星素有『地面裝調失之毫厘,天上觀測差之千裡』的特點,對總裝工人的精度測量和調試水平要求極高。潛心精測領域20年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上海衛星裝備研究所總裝工人周恩傑練就一手『瞄得快、算得准』的本領,被稱為研究所精測『第一人』。周恩傑堅信,『工匠沒有速成法,工匠之心在於對專業的孜孜以求』。
從2016年4月開始,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信息網絡布線項目中國參賽選手梁嘉偉每天訓練15個小時以上,手指被光纖紮破,就貼上創可貼繼續練,手掌上的皮掉了一層又一層……他說:『要想登頂世界技能高峰,不吃苦不行。』最終,他榮獲世界技能大賽金牌。
記者在采訪20多位工匠中,發現他們的成功沒有捷徑,有的是能吃苦,勤鑽研,是汗水和執著創造了奇跡。
『勇於創新,追求完美』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對此,中國兵裝集團保定天威保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戚紅十分贊同,『現在,我們要注重智慧力量,在創新上多下功夫,做學習型、創新型工人』。
戚紅所在的切鐵組有一條手工400線,剪板機屬於衝剪設備,安全隱患很大。為保證員工安全,防患於未然,她帶領班組成員制作了刀具安全防護板,解決了安全隱患,被評為公司改善提案一等獎。
匯流環是船載衛星天線上的一種重要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經常受到國外供應商的掣肘。南京中電熊貓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鉗工傅祥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和同事們展開刻苦攻關,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匯流環,一舉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
『除了勇於創新,工匠精神還體現在追求完美上。』傅祥認為,工匠要保持對工作的專注與執著。而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所維修工人蘇勝勇看來,只要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都能把工作做到極致,發揚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工匠精神,中國一定可以實現全面快速的發展。
『只有傳承,纔能昇華』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接受采訪的24位工匠紛紛表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只有發揮團隊的作用,纔能創造出更大的業績。
從業20多年,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黃孟虎逐漸掌握數控設備維修中的系統、電氣、機械三大維保技術,被同行譽為高端數控機床維修領域的『當代扁鵲』。在他看來,『經年沈淀下來的技術和經驗,只有不斷傳承,纔能有更廣闊的昇華空間。』
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平臺,黃孟虎帶領團隊總結多年工作經驗編寫《設備維修典型案例》《員工絕技絕招薈萃》等教材,組織技術授課,注重言傳身教。在他帶出來的23名徒弟中,不少成為獨當一面的行家,如全國技術能手張向峰、航空工業特級技能專家侯靈、陝西省技術能手福大偉。
『一顆星星再亮,也沒有整片星空美麗。』北京衛星制造廠的數控制造專家王連友認為,創新人纔培養模式,將傳統的『一師一徒』變為『多師一徒』,由多位高技能人纔輪流對一名員工進行培養,讓年輕人博取眾長,掌握多種技能。
『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作為天津市電子信息高級技術學校的高級實習指導教師,梁嘉偉深知培養優秀技能人纔的重要。他說,『希望自己能把更多學生培養成高技能人纔,讓他們制造出更多的精品,讓全世界的消費者都信任「中國制造」。』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