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人工智能會讓我們失去工作嗎?——怎麼辦
2018-04-18 22:40:33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作者:杜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正如上一篇文章《人工智能會讓我們失去工作嗎?——怎麼看》所探討的,歷史上機器對就業的總體影響是積極的,現階段人工智能發展剛起步,創造的就業在不斷增長,機器換人還在穩步推進,對就業的影響沒有預想的那麼嚴重。未來人工智能發展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也可能對某些領域的就業帶來衝擊。如何適應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牢牢抓住新的機遇,迎接可能到來的挑戰,是值得每個人認真思考的問題。那麼,人工智能會對經濟、社會帶來哪些變化?需要什麼樣的人纔?在與機器PK的過程中,需要學習什麼知識,了解什麼技能,具備什麼素質,纔能處變不驚、贏得先機?

  時代變革,制勝有道

  作為新興技術,人工智能會不斷催生出新的智能產品和服務,提高生產力水平,使工業、農業、物流、金融等傳統行業變得更加智能,形成更高效、更綠色的智能經濟形態。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養老、交通、安保、司法等領域廣泛應用,將為我們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大幅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打造更美好的智能社會。

  新技術發展勢頭無法抵擋,智能時代越走越近,技術加速更新對我們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麥肯錫預計,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到2030年中國約有1億的人口面臨職業轉換,約佔當時就業人口的13%。未來很多人也許都會面對職業重新規劃的問題,這確實關系到每個人切身利益。在智能時代,要想處變不驚、贏得先機,至少應該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

  多元化知識結構是基本要求。人工智能是一門融合了數學、物理、軟件、計算機、腦科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等多種學科的新興學科。為適應人工智能發展需求,我們需要學習較為系統的STEM學科體系。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這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縮寫,包括具備紮實的科學常識(S)來總結事物發展的規律,運用規律來研發新的技術(T),依靠深厚的數學功底(M)將問題轉化為算法模型,並且通過工程設計(E)形成新的產品。

  數字化新技能是重要條件。有了自動化裝備、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人們不再需要承擔繁重、枯燥的勞動,但需要面對更加復雜的工藝流程,同時要管理多種精密的機器。這要求我們要在強化既有的專業技能基礎上,掌握軟件和系統操作、機器編程、運維、人機交互、大數據分析等新的數字化技能,同時還要有較強的崗位適應性,既適應當前崗位又滿足未來轉崗需求。

  創造力實踐力是必備素質。人工智能可以有條不紊地解決問題,但是與機器相比,人類的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富有想像力、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能夠主動適應環境變化,不斷學習和完善自己,做出有價值的決策。我們應該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提高創造力、思辨力、實踐力和協作力,依靠這些特有的能力與機器賽跑,並立於不敗之地。

  千金易得人纔難求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深入,企業搶人大戰硝煙彌漫。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17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技術職位平均公開月薪在1.85 ~3.26萬元之間,最高達8萬元。在一線城市,一個能力素質一般,但只要是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年薪甚至炒到了30~40萬。為了破解人纔難題,一些企業還把目光投向了國外。人工智能從業門檻較高,從技術方向和專業領域看,大致需要三類人纔:

  一是從事基礎論研究的創新型領軍人纔。其人纔需求多來自科研院所、有實力的人工智能科技企業、互聯網企業和高校等。多從事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高級機器學習、類腦計算、自主無人系統、智能芯片和系統、自然語言處理等『高、大、上』的基礎前沿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不僅需要非常堅實的數學、物理、腦科學、軟件、算法等基礎知識,而且對創新能力和科研攻關能力要求非常高。

  二是具有專業背景的復合型技術人纔。其人纔需求多來自科技企業、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互聯網企業以及自動化程度較好的傳統企業。具體包括算法工程師、平臺開發人員、大數據分析師、新產品開發人員等。其中算法工程師需求最為迫切,據智聯招聘數據,2017年前三個季度需求環比分別增長60%、36%和43%。尤其那些既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具有算法研究和大數據分析能力,又了解自動化、信息通信技術,熟悉制造業、醫療、交通等行業需求,能夠將技術轉化為實際產品和服務的人纔最受歡迎。

  三是技藝精湛的應用型高技能人纔。其人纔需求多來自系統集成服務企業、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傳統制造、物流企業等,主要包括機器人應用編程、操作與調試、機器視覺、系統集成等各領域的工程師。這類人纔需要了解機器編程應用、自動化控制等知識,能夠從事機器運行、調試、操作、維護等各種工作。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相關的人纔普遍缺乏,預計到2025年,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產業缺口高達450萬。

  積極行動決勝未來

  人工智能發展能夠創造就業,也可能帶來失業。而且,未來就業和失業之間的『補償』過程絕非自動、及時且沒有痛苦的。凡事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我們需要提前謀劃、積極行動,為迎接變革做好准備。

  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要了解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理智的看待人工智能及其影響,不要心存畏懼,更不要輕信傳言,要在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有冷靜的判斷力和充分的前瞻意識。

  對學生來說,要做好職業規劃,如果希望在人工智能方面有所發展,需要學好數學、自然科學、計算機、軟件、自動化等相關課程,打好專業基礎,還要重視參與企業實踐,提高動手能力。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從事人工智能相關工作,但不論學習什麼專業,都應該掌握計算機操作、數據分析以及一些算法、編程等技能。同時,應多了解一些跨領域的專業知識,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對在職的人來說,哪怕從事的是金融、證券、醫療、媒體等職業,未來也並非高枕無懮,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不斷地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如果有條件的人想轉換到人工智能相關職業,可以在線學習,也可以通過培訓機構,掌握一些新知識和新技能。

  對於那些已經受到影響的人,要抓住時機參加各種學習和培訓,從普工向高技能技工轉型。尤其是對一些年齡偏大、學歷不高、低技能或無技能的人來說,需要克服畏難情緒,積極參加再就業培訓,勇於嘗試新職業。事實上,一些職業如園藝工、維修工、護理人員、美發師等,受自動化影響的程度比某些『白領職業』還要低。同時,國家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電子商務、零工經濟、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型創業就業方式,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渠道,如網商、微店、眾包兼職等。

  對於政府來說,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要深化人纔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多層次創新型人纔培養,完善在職培訓和再就業培訓體系,提昇勞動者技能和素質,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同時要織密社會保障網,完善最低收入保障、基本醫療、養老、帶薪休假等制度。

  人工智能發展是必然趨勢,對此既不能因噎廢食、停滯不前、輕易言敗,也不能盲目樂觀、高枕無懮、無所事事,因為新的機會不會落到那些毫無准備的人的頭上。我們需要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學習、不斷學習,掌握機器不擅長的新技能,以人類特有的創造力、理解力和愛去迎戰機器。面對未來,你做好准備了嗎?

  作者簡介

  杜娟,現就職於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

  聯系方式:dujuan@caict.ac.cn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