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辣眼短視頻大行其道 『流量就是收益』恐為背後推手
2018-04-18 10:30:5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汪靈犀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短視頻『辣眼睛』組合拳『治低俗』

  近年來,今日頭條、新浪微博、騰訊、阿裡、360、秒拍等相繼進軍短視頻行業,拼補貼、拼政策、拼流量……其運營方式給自媒體行業帶來波瀾壯闊的變化,但其傳播內容卻泥沙俱下。互聯網應該為公眾提供什麼樣的視聽內容?近期短視頻行業的治理規范,給我們提供了明確答案。

  挑戰社會底線

  網絡直播行業自2016年開啟井噴式發展,全民參與,卻也亂象叢生,缺乏監管。有網友指出,在一些視頻網站,『什麼辣眼睛、毀三觀的視頻都有,唯一沒有的,就是底線』。在直播中吃燈泡、進行性挑逗,惡搞英雄人物、國家政要;在短視頻中用說唱詳細描述吸毒感受;爬上巡邏執勤的警車踩踏;傳播『未成年人懷孕生子』……這類亂象比比皆是,給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一項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網絡視頻用戶近5.79億,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4.22億。而據團中央下屬機構日前發布的一項調查,49.1%的受訪者每天瀏覽短視頻半小時以上,66.3%的受訪者在網上發布過自己拍攝的短視頻。聚集著幾億流量的視頻網站,『低俗流行』充斥其中,與主流文化大相背離。

  『作為網絡文化的產物,短視頻兼容了碎片化接受情境和感官化內容形態兩種特征,迎合了受眾填補閑暇時間的需求或獲取感官刺激的心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常江說,一些用戶追求感官衝擊,一定程度上滋長了低俗內容的傳播空間。

  流量推手作怪

  如此低俗的內容大行其道,究竟誰是背後推手?

  據記者調查,散布低俗網絡視頻、惡搞網絡直播的人,有一部分是『專職』,以此斂財。如網絡主播,他們以出位內容博得眼球,進而賺取收入。他們認為,離奇乖張的內容意味著流量,流量就意味著利益。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出於新奇、炫耀等心理,尤其是價值觀還未成型的青少年,跟風玩快手、抖音、火山小視頻等,互相攀比粉絲數量,把低俗當作一種潮流來膜拜、效仿,以此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這也折射出當下青少年生活方式單一、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等問題。

  同時,低俗視頻的流行與平臺的縱容也不無關系。在資本的推動下,部分視頻平臺瞄准『流量就是收益』的盈利模式,在准入門檻和內容審核上降低要求。

  據易觀智庫不完全統計,近3年中國短視頻行業發生的投融資額累計超過136億元。百億資本進來了,自然要求回報。為了博取巨額廣告收入,一些視頻平臺打著『算法中立、機器推薦』的旗號,不但不制止違規賬號的行為,反而通過重點推送、置頂顯示等方式,對低俗內容采取默許甚至縱容的態度,被網民稱為『低俗的搬運工』。

  網絡強力去『霾』

  亂象越演越烈,主管部門再不能坐視不管了!約談、整改、下架,今年以來,主管部門使出『組合拳』,給一路狂?的網絡視頻行業踩下了『急剎車』。

  2月,國家網信辦會同工信部關停下架蜜汁直播等10家違規直播平臺;3月,新聞出版廣電部門要求網站不得擅自對原創視聽節目作重新剪輯、重新配音、重配字幕;4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網信辦先後責令今日頭條、快手整改。

  事實上,網絡視頻並不只是『秀場表演』,如果善加利用的話,在政務、公益等方面,它也有極大的價值空間。比如山東濰坊高新區通過直播打造陽光政務,圍繞重點項目建設、棚戶區改造等人民群眾關心的領域展開視頻直播,效果很贊。再比如今年2月,熊貓直播與央視網開啟專屬直播間,24小時直播國寶大熊貓的生活,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還有,日前新浪微博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開展『變廢為寶大挑戰』活動,數十位主播參與改造生活廢棄物,賦予廢品新的價值,吸引超過500多萬粉絲圍觀……

  『直播以其特有的真實感、代入感和強大感染力,為公益活動的傳揚和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空間。』騰訊文化產業辦公室高級政策專家王一如此表示。

  業內人士指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在網絡空間的行為,包括商業創新,都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在經歷了飛速發展和清理整頓後,網絡視頻行業或許會走上健康發展的正軌。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