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崛起,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但是,大而不強仍是我國制造業一個突出的特征。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換道超車』的發展契機,制造業積極超前布局,搶佔戰略制高點,加快制造強國建設進程

河北省唐山市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復興號動車組生產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在日前舉行的2018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科技工作座談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羅文表示,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經濟和產業深度變革,科技創新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制造業領域,無論是創新模式、重點領域還是發展態勢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有力支橕了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科技成果接連湧現
制造業創新環境日益優化,技術成果加速突破應用,為產業提質增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制造業領域技術成果加速突破應用,不僅推動高新技術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而且為產業提質增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方面,科技重大專項在關鍵核心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比如,裝備核心電子器件市場佔有率從不足30%提昇到85%以上;8萬噸模鍛壓力機、龍門五軸車銑復合機床等45種主機產品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大客發動機CJ1000A通過概念設計評審,1000千瓦級民用渦軸發動機實現首臺核心機100%轉速穩定運轉,完成首臺整機試制。
另一方面,關鍵產品競爭力顯著提昇。在高端芯片領域,去年數字電視芯片產量突破1400萬顆,有力支橕智能電視創新發展,手機芯片解決方案帶動國產手機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40%;在移動通信領域,形成了TD-LTE完整產業鏈,4G基站產品佔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直接促進電信服務、終端產品等信息消費2.5萬億元,間接拉動社會消費5.8萬億元;在裝備領域,汽車大型覆蓋件自動衝壓線實現商用,數控系統國內市場份額達45%,機床產業正邁入全球『第二集團』。此外,中高檔數控系統在航空航天、機器人等領域擴大應用,功能部件實現突破。
『良好的創新環境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陳因介紹說,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創新環境日益優化,政策、資金、人纔等要素都逐漸匯聚到制造業創新體系建設當中。
數據顯示,目前共有473家國家示范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技術、創業、培訓、融資等公共服務。與此同時,促進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也在逐步深入落實。比如,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原來的50%提高到75%,實現了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精准支持;北京、湖南等地通過開展企業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和實施工業領域『百項專利轉化推進計劃』,持續推動創新成果轉移轉化。

浙江臨海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汽車機械、醫藥、戶外休閑等傳統制造業『老樹發新芽』,綻放新活力。圖為工人們在浙江臨海的吉利汽車生產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殷博古攝
搶抓機遇贏得主動
我國正迎來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制造業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快速提高創新能力,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當前,我國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正處於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和面向未來昇級謀篇布局的關鍵戰略機遇期。
『從發展機遇看,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為我國制造業創新帶來「換道超車」的發展契機。』羅文分析說,歷經新中國成立近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不懈奮斗,中國經濟和產業快速崛起,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國際地位和綜合實力顯著上昇。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們之前取得的發展成就主要來自於對發達國家的跟隨模仿,大而不強仍是中國制造業一個突出的特征。當前,我國正迎來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這將給很大一部分行業領域帶來顛覆性影響。
陳因認為,科技和產業革命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在顛覆傳統產業的同時,催生出一大批新技術和新產業,『這將為我們技術換代和產業昇級贏得寶貴時機,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把扶植重點領域發展作為政策著力點,加快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同時,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條件下,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國際上外部環境趨向復雜,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博弈日益加劇。『從歷史上看,「貿易戰」的背後實際上就是「產業戰」。』羅文表示,貿易摩擦在短期內可能會給我國制造業帶來一些困擾,但長期來看,如果利用得好,順勢而為,將會倒逼制造業自身改革、加快開放和創新的步伐,將有可能成為推動我國產業轉型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
總的來說,每一次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都將會重構全球分工體系和產業競爭格局。『如果我們能夠超前布局,搶佔戰略制高點,快速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就有可能贏得主動,加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進程。』羅文說,當今世界圍繞制造業創新的競爭空前激烈,我國制造業創新絲毫不能懈怠。
質量為先對標趕超
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關鍵是把要素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作為主攻點,加快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躍昇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質量的提高明顯滯後於制造業規模的增長,既不能適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也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熱切期盼。』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分析說,我國制造業現在面臨的形勢是前後夾擊,前面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制造業,加速『制造業的回歸』和『再工業』;後面是一些國家以比中國更低的勞動生產成本,承接制造業的轉移。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制造業必須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羅文認為,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關鍵是把要素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作為主攻點,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基礎上,促進制造業要素優化、產品提質和產業昇級,加快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躍昇。
首先,要補齊產業基礎短板。我國制造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在關鍵材料、基礎工藝、核心元器件等工業基礎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陳因說:『這些基礎領域單靠市場機制很難取得突破,需要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
其次,要增強技術供給能力,提昇產品供給質量。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中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包括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主體缺失、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等。從供給結構看,現在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
此外,還要促進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和產業創新成為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礎,必須加快創新融合、協同推進,把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落實到具體行業、具體產業、具體產品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