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錦強(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
作為海南島的世居民族和瓊州沃土最早的開拓者,在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下,黎族創造並傳承了特有的漁獵文化與山地文化。茅草房與船形房屋居所、三月三愛情節對歌擇偶、聚會飲食、漁獵耕獲、采香織造、物與物交易、黎陶、樹皮衣、織錦、文身、民間醫藥,等等,都是黎族歷史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的活態遺存。這些眾多的民間習俗,在外人看來格外神秘和特別。尤其是在陶器制作上,黎族人仍然用手制、乾柴篝火露天焙燒的原始法術,並且作為婦女的『專利』,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制作工序流程的技藝傳統,相沿成習,一直傳到現在。

黎族制陶技藝傳承人劉春婷在拉胚
2008年,昌江縣文化館在石碌鎮保突村旁的海榆西線公路邊建立黎族制陶技藝展示館。由傳承人羊拜亮、張色太等人傳授黎族制陶技藝。昌江縣現有制陶傳承人38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羊拜亮已年逾八旬,做了70年土陶,在幾十年的實踐中技藝精進,逐漸成為當地制陶業的翹楚。
女人制陶不為賣錢,而是去別村換取稻谷、番薯等物。黎族制陶女利用木杵、木臼、木拍、木刮、竹刀、蚌殼、竹篩等簡易工具,以竹編、布塊墊陶坯底,在長木凳和小方凳支橕起來的制陶工作臺上作業。其制作程序:取陶土→曬陶土→敲碎陶土→舂成泥粉→篩出細泥粉末→和陶泥→制作陶器→曬乾→淬火加固材料→架柴碼陶坯→祈禱和驅鬼→鑽木取火種→露天燒陶(也稱平地堆燒法)→淬火加固。其中有好多要領和章法,如制作好的陶坯不能馬上燒,要放在陽光下晾曬、陰乾10-15天至完全乾透後,纔擇吉日燒陶以免爆裂或變形。為保證燒陶成功,按照黎族傳統宗教信仰習俗,要由年長或技藝較高的婦女祈禱和驅鬼,她們虔誠地圍繞柴堆邊歌邊舞,祈求各方神靈保佑此次燒陶圓滿。之後,挑一青壯年男子通過鑽木取火方式獲得火種,然後在平地露天燒制。兩個小時後,用木棍將火坑裡燒紅的陶器逐一取出,將一種黎語叫『塞柴涯』的植物樹皮搗爛取其汁液,與另一種『柴構仁』植物混合浸泡形成深紅色液體,淋於陶器上淬火冷卻和加固。既可增加陶釜、陶甑、陶瓮、陶碗等成品陶器堅硬度還能即刻顯現黑紅色點狀或片狀?亮斑彩,美觀大氣,質地優良,瓷實耐用。羊拜亮靠燒陶,養活了一大家子人。盡管後來使用黎族陶器的人越來越少,但她老人家還是把這門技藝傳給了女兒黃玉英、孫媳文阿鳳、曾孫女黃翠美。
改革開放以來,條件好了,大家都去種橡膠、種甘蔗、種木薯。沒有多少人做陶了。羊拜亮就無償制作陶器送給周邊黎民釀酒、泡藥、煮飯、醃制食品,以免讓陶器在黎民生活中消失。黃玉英從小跟隨母親學習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及黎族紡染織繡技藝,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女藝人,並積極招收學徒,傳承民間手工藝。文阿芬、黃翠美也慢慢接上了上一代的班。
黎族制陶技藝保留了許多原始而古老的民俗。如『傳女不傳男』。在過去,婦女制陶時甚至不允許外人或男人觀看。民間認為,男人為陽,屬火,出現於陶藝作坊,容易火上加火,導致陶器爆裂。按黎族當地說法,制陶是婦女的『專有領地』,制陶術也只能傳給女性,其出發點是為婦女在揭不開鍋或家遇變故時能靠這門手藝謀生。男人多從事打獵、砍柴、捕魚、耕作、制作樹皮衣等力氣活;女人則從事織錦、制陶、做茶打飯等技藝活。現如今,一些地方仍保留著『女制陶男莫近』的習俗。從挖土到制陶坯、燒陶,一應由婦女操持,男人頂多做一些鑽木取火、挑陶土、砍柴和從火中取物之類的雜活。其制作方法和工藝流程等從來是秘而不宣。這種約定俗成的民俗暗合了中原地區傳統的『男耕女織』結構和分工特點。黎族婦女是黎族陶器的發明者和早期制陶技術的掌握者。黎族社會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仍然保留著較濃厚的母系社會遺風,如不落夫家、夜游、婦女死後歸葬娘家墓地等習俗。黎族制陶技藝幾千年來也一直由婦女掌控和傳承。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13日16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