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機器人10秒為癌癥患者開處方 20年後還要醫生護士嗎?
2018-04-12 16:40:26 來源:武漢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機器人10秒為癌癥患者開處方

  能喂飯的機器人已上崗護理病人

  二十年後還需要醫生護士嗎?

  未來人工智能將是醫生的得力助手

  記者王愷凝

  8日,同濟醫院導診機器人『童童』第一次上崗,引發讀者網友高度關注。其實,『童童』的伙伴們早已深入全球醫療業,默默為人類服務了。在全球,醫用人工智能正處於高速成長階段。目前,我國已將機器人、智能制造和數字診療裝備等納入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隨著『腦計劃』『人工智能2.0』『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等科研技術在醫療領域的使用,醫生護士會下崗嗎?這一天什麼時候會到來?

  十秒為癌癥患者開處方的機器人已到國內

  到醫院看病,給你診斷病情的醫生,是一個機器人。這一天真的來了!去年9月,已在美國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評定考試的機器人醫生沃森,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正式亮相,與滬上知名腫瘤專家展開了一場結直腸癌治療的『人機大討論』。

  該院腫瘤科方玨敏博士把一例63歲男性結腸癌肝轉移病歷的病理數據『講』給沃森聽,包括治療史、分期特征、轉移情況等。沃森醫生『思考』了10多秒鍾,在電腦屏幕上開出了一張詳細的診療方案分析單,還列出了詳細的用藥、治療建議、參考文獻全文等,反應之快令人驚嘆。

  10多秒的時間裡,沃森都乾了什麼呢?它穿梭過看不見的網絡,跑了趟美國,在龐大的數據庫裡閱讀了3469本醫學專著、248000篇論文、69種治療方案、61540次實驗數據、106000份臨床報告。在返回上海之前,它還把自己的診療方案部分內容翻譯成了中文。

  沃森的分析單中除了給醫生提供推薦診療方案,還給出了可選擇的其他方案。這意味著,方案的選擇、把握和執行還是在醫生手中。

  不同的是,人類專家依據的是自己多年臨床診斷的經驗,而沃森依據的是目前全球范圍內對相關病例的大數據分析。沃森的分析單中同時標示出了橙色和紅色的部分,分別代表可考慮使用和不推薦使用,而且,當醫生選定了某一種治療方案後,它還會給出采用此方案的病例數、生存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等相關信息,幫助醫生總體評估該方案的療效與風險,將風險降到最低。

  上海十院腫瘤科主任許青教授說,沃森是IBM公司研發的醫療人工智能,已經在美國頂級癌癥中心等14個國家的多個腫瘤治療中心進行臨床應用。目前在中國可以支持肺癌、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宮頸癌和卵巢癌8種以上癌癥的輔助治療。與此同時,沃森醫生每天也在不斷學習,拓展自己的眼界。

  記者了解到,武漢也有專家在研發醫生機器人。六年前,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劉娟教授團隊基於本土研發了一套『醫學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去年落戶武漢市中心醫院。目前,這套系統正處於試用學習階段,將率先用在該院乳腺病病理分析診斷等領域,做出輔助診斷意見提供給病理醫生。經過萬級樣本量學習,它會變得『火眼金睛』,成為醫生最得力的智能助手。

  在國外,能喂飯的機器人已上崗護理病人

  2013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一款自動送藥機器人。由遠程電腦控制,在投產時會將醫院的建築路線存在機器人的腦袋裡,並且運動精密的偵測感應系統和自動導航系統讓機器人可以自行規劃送藥和行進路線。它不僅能夠識別障礙物和人,還能夠精確地避開,甚至可以自己乘坐電梯到達不同樓層。

  日本醫院還有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自己吃飯的病人,所以喂飯機器人應運而生。到了飯點,它可以幫助殘疾人利用嘴巴、手或腳控制一個操作杆吃飯。人們可以使用下巴或肩等部位推動棒狀操作杆,就可以對機器人的手臂進行操作,機器人手臂前端裝有叉和勺子,能夠將食物自動夾起,並送到操作者嘴邊。豆腐等軟性食品則可以用勺直接舀起,飯菜送到嘴前,上層的叉子還會感應縮回,不會傷到使用者的嘴巴,靠著喂食機器,頸部以下癱瘓的病人、肢體不便的老人,也能自行進食。

  科大訊飛產品經理劉楠楠說,日本是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的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醫療機器人、智能影像識別、輔助診斷以及藥品研發四個方面。醫療機器人又分為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救援機器人和轉運機器人。中國現在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並用於臨床的是手術機器人,其他醫療機器人尚處於研發階段。

  略具規模的醫院將都會配備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在美國,達芬奇機器人已經非常普及,在包括社區醫院在內的全國5000多家醫院裡,達芬奇機器人的裝機量已經達到2200多臺,只要是略具規模的醫院,肯定會配備達芬奇機器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代表著當今機器人最高水平。和傳統外科手術相比,它優勢明顯:一是突破了人眼局限,可以進入人體內部,手術視野放大了20倍;二是突破了人手局限,在人手伸不進的區域,機器手可360度靈活穿行,具有人手無法相比的穩定性和精確度,防止人手可能出現的抖動;三是不需要開腹,創口僅在1厘米左右,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大大縮短術後住院時間。

  目前,全球每年使用『達芬奇』來進行的手術約400萬臺。根據目前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技術水平以及全球其他相關技術的研發,劉楠楠認為未來手術機器人的技術發展方向在於力觸覺反饋系統、導航定位系統和自然腔道機器人系統。

  科大訊飛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也有自己的手術機器人——『妙手』,隸屬國家863計劃資助項目,主要研發團隊來自天津大學。可以在醫生控制下完成切割、分離、剝離、縫合、打結等手術操作,科研階段已成功地對兔子頸部和腿部動脈進行了血管吻合手術。該系統於2014年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最早由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采用。與『達芬奇』類似,『妙手』提高醫生手術舒適度,醫生可以坐姿執行腹腔鏡手術,手臂處有充分支橕,且手部抖動也會被適當減弱,避免疲勞;成像效果好,相較傳統的腹腔鏡手術需根據視野內物體形變判斷距離,機械臂末端的攝像頭帶來的直視效果更為准確;機械臂靈活,反饋率高,延遲微弱,可以完成各種復雜的動作,且活動范圍所受的限制小於人手。

  國內醫療機器人正向產業化過渡

  劉娟表示,國內的醫療機器人產品普遍進入了高校科研和臨床試驗向產業化過渡的重要時期。目前國內還有一些科研成果正在轉化,如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的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脊柱外科機器人系統等。『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非常廣泛,如醫療機器人、藥物研發、基因測序、遠程醫療、智能診斷等。』

  同濟醫院心內科年輕醫生周寧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美國人工智能的發達讓他回國後,在業餘之際很關注國內該項技術的發展。他認為,醫療數據開放共享程度不高、人工智能醫療應用缺乏政策支持和配套法規、面臨公眾信任和倫理挑戰、缺少復合型人纔等問題,制約了國內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療健康產業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醫生。因為醫學一半是自然科學,一半是人文科學。但人工智能會是醫生的得力助手。』周寧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它的學習曲線比醫生成長的學習曲線要快得多。最多20年吧,醫療行業許多繁瑣崗位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