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檔案君?透過『特區』看改革開放
2018-04-12 13:38:32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今天的故事要從一份文件說起。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

  文件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要求兩省抓緊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出口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即著名的1979年中央50號文件。資料圖

  此時,距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未滿7個月。

   一、窮則思變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有了中央的決策,如何改革、怎樣開放成為擺在各省市面前的迫切問題。1978年4月,習仲勛同志被中央派往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初到廣東時,習仲勛住處門口有個賣魚賣肉的小檔口。計劃經濟下,魚肉憑票購買,凌晨三四點就要起早排隊。習仲勛在省委會議上說:『廣東四季常春,是魚米之鄉,魚米之鄉沒魚吃,買來的剝皮魚過去都是當肥料撒在地裡的,現在都是香餑餑。』

  小小的魚肉檔口揭開的正是計劃經濟制度導致物資匱乏的一角。

  當時,文件中所提到的『深圳』尚未建市,還是貧窮落後的寶安縣。汕頭街頭則是竹棚滿街、污水橫流。

  1978年的深圳。資料圖

  習仲勛曾直言不諱地說:『香港人80%以上是廣東人,為什麼在香港能把經濟搞好?這是政策問題,怪我們沒有制定好的政策……』

  二、先行一步

  1979年初,廣東省委派分管宣傳工作的省委書記吳南生到汕頭去傳達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吳南生在那裡前後呆了兩個多月的時間。1979年2月21日,吳南生給習仲勛、楊尚昆和廣東省委發了一封長達1300字的電報。這封電報中,吳南生認為汕頭利用外資和擴大對外貿易潛力很大,應當『下放一些權力,讓他們放手大乾』。2月28日下午,吳南生從汕頭回廣州。當天晚上,在吳南生家裡,習仲勛與其交換意見。

  3月3日,吳南生在廣東省委常委會議上提議在汕頭劃出一塊地方搞試驗,用各種優惠的政策來吸引外資,把國外先進的東西吸引到這塊地方來。

  『如果省委同意,我願意到汕頭搞試驗。如果要殺頭,就殺我好啦!』吳南生表態道。

  習仲勛當場說道:『要搞都搞,全省都搞!寫個報告給中央,4月初中央開會,我要去,當面給中央提出來。』

   三、殺出『血路』

  1979年4月5日,中央工作會議召開。4月8日,習仲勛在中南組發言。他說:『廣東鄰近港澳,華僑眾多,應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這方面,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先走一步,放手乾。』

  他形象地比喻道:『「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廣東作為一個省,是個大麻雀,等於人家一個或幾個國。我們的要求是在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放手一點,搞活一點。這樣做,對地方有利,對國家也有利。』隨後,習仲勛又代表省委正式向中央提出在廣東創辦貿易合作區的建議。

  鄧小平非常贊同廣東富有新意的設想。當時這個『新地方』的名字還懸而未定。『新地方』到底該叫什麼名字?鄧小平聽說名字定不下來,就對習仲勛說:『還是叫特區好。陝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

  談到配套資金時,鄧小平說:『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四、政策支持

  5月初,習仲勛帶領省委專門組織了一個文件起草小組,起草《匯報提綱》和《關於試辦深圳、珠海、汕頭出口特區的初步設想》。

  根據中央指示,5月11日至6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帶著6個部委負責乾部赴粵、閩進行考察。習仲勛等進行了全面匯報。

  1979年6月,廣東省委召開三級會議,習仲勛傳達了中央同意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先走一步的指示。圖為習仲勛、葉劍英、許世友、楊尚昆手挽手走進會場。資料圖

  6月6日,廣東省委根據谷牧的意見,對原文件進行修改,向黨中央、國務院上報《關於發揮廣東優勢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的報告》。6月9日,福建省委也提出了類似的報告。

  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的兩個報告(中發[1979]50號文件),即1979年中央第50號文件。這份文件同意給予廣東和福建吸引外資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

  其實,50號文件的印制還有個小插曲。

  文件的落款日期是7月15日,但此時文件尚未簽批完成。實際上,隨後的幾天,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在簽批的過程中,對文件的標題、內容、發送范圍均做了重大修改,直到7月20日纔正式發出。

   五、銳意改革

  1979年8月26日,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特區正式成立,為中國經濟融入世界打開了大門。這四個城市也成為我國最早進行市場、工業、建築業、勞動力、金融和外匯改革的『排頭兵』。

  1984年1月24日,鄧小平視察深圳。圖為鄧小平在深圳商業大廈樓頂,眺望建設中的羅湖新區。資料圖

  1984年,因國家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的需求,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應運而生。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從此,這個鑲嵌在祖國南海的美麗島嶼成為我國最大、也是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

  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復設立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新區——上海市浦東新區。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橫空出世。雄安,這個承載千年大計的國家級新區,被寄予了開創改革開放新篇章的重托。

  2018年4月1日,雄安新區成立一周年。宋繼祥攝

  六、改革新征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一起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我國城市的發展早就不是改革開放初期一城一市『單槍匹馬』式的『戰斗』,而是轉為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2018年的深圳。資料圖

  回首來時路,從4個經濟特區到如今全方位、多領域的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帶動經濟發展的轉型昇級折射的正是國家實力的提昇。

  4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博鰲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圖片來源:新華社

  正如習近平主席4月10日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時所說: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中國改革開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夠成功!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