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搶』人纔重塑中國經濟版圖 哪些城市獲益最大
2018-04-11 08:39: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胡春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各地『人纔大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燃起點點星火,呈現燎原之勢——

  『搶』人纔重塑中國經濟版圖

  820萬!2018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刷出歷史新高,與此同時,一場場求賢若渴的『搶人』大戰席卷全國。

  『聚天下英纔而用之』高頻出現在各地主政者的人纔『宣言』中,這場『搶人纔』大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燃起點點星火,呈現燎原之勢。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推動人力資源自由流動』,被作為深化人纔發展體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集眾智匯眾力,一定能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事實上,中國城市之間一場看不見硝煙的人纔暗戰早已拉開序幕,並在持續昇溫。透視人纔大戰的背後,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李俠認為,這一輪城市區域間的人纔爭奪戰,將直接決定未來各城市、區域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的位置與影響力。

  -------------------------------------

  新一線城市迎來『換道超車』機遇期

  經過40年高速發展,中國的城市化率已超過50%,城市間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在中國經濟版圖上,『北上廣深』是公認的一線城市,而准一線或二線城市的名單不斷更迭,一些新經濟快速集聚的城市被稱為『新一線城市』。

  2017年6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稱,中國東部和中部一體化趨勢明顯,中部地區GDP規模相對較大的各省區中心城市快速發展壯大,帶動了中部地區的崛起。從西部地區來看,部分城市常住人口增速明顯加快,比如成都、西安、貴陽等。

  無論從GDP規模分布,還是從人口增量看,『准一線城市』不再局限於東部長三角地區,杭州、蘇州、南京、寧波,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天津等,近年來新崛起的中部地區武漢、長沙、鄭州,以及位於西部的成都、西安、重慶等也都加入到『新一線』城市的爭奪中。

  這是中國用『新四大發明』領跑全球的新時代,信息鴻溝被逐漸『抹平』,高鐵拉近了城市間距離,准一線和二線城市看到了『換道超車』的機會。人纔被視為區域競爭中最寶貴的財富。

  從武漢2017年初提出『百萬人纔留漢計劃』,到成都發布『人纔新政12條』,從鄭州向全球發出『史上最強』招賢令,到西安推出『史上最寬松』戶籍政策,並實施『海底撈式』落戶服務,足見攬人心切。

  『戰火』在城市間快速蔓延,一向處於人纔高地的北上廣深也放下身段,加入戰局。北京、上海這兩個人口超過2000萬的『巨無霸』城市,旨在通過鎖定尖端人纔,鞏固其一線城市的領跑地位。

  如此陣勢下,一些尚未出手『搶人』的城市坐不住了,河北省石家莊『火線』入局,頻頻放招。

  『這場人纔大戰對任何一個城市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李俠說,眼下中國城市間發展差距越拉越大,人纔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的分布顯現出馬太效應,『特別是在信息時代可以直接跨越某些階段快速發展,各地方主政者意識到,一旦錯失這撥兒人纔,未來10年很難再有翻盤的機會。』

  二線城市刷出存在感成最大獲益者

  多年來,人口整體流動趨勢主要是從中西部向東部和東南沿海,從經濟不發達省份流向經濟發達省份。

  隨著力度空前的落戶政策推出,人纔開始向中西部聚集。西安公布了驚人的數字:一天遷入落戶超過8000人。高校數量僅次於北京的武漢,連續多年畢業生中2/3流向沿海發達地區;而2017年,武漢市實現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30.1萬人,新落戶14.2萬人,分別是上年的2倍、6倍,均創歷史最高紀錄。

  留住人纔,吸引更多年輕人,成為區域間競爭的重要砝碼。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博導傅利平說,『人力資本比物質資本更加重要。』

  在她看來,不同以往『掐尖』的人纔大戰,這一次各地爭奪的重點放在青年人纔上,其背後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經歷了40年高速發展,如今到達了一個拐點——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且老齡化問題嚴重。

  2016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已經達到了10.8%。根據聯合國標准,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佔總人口比例超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

  與此同時,新的歷史時期,大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纔,正在形成『新的人口紅利』。

  中國經濟正在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粗放式發展模式下,資金、土地等要素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巨大;而在產業結構面臨轉型昇級的今天,人纔與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這些轉變都需要大量的、多層次的人纔來支橕。』傅利平認為,搶人纔大戰的實質是中國經濟轉型昇級的緊迫性和內驅力所致。

  李俠從事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地區的研發投入與其經濟增長之間呈正相關的關系。如今越來越多城市為人纔取消了門檻,這種開放會使一個城市充滿活力和創造力。

  對西安、武漢等城市而言,力度空前的人纔新政無形中給城市打了最好的形象廣告,『體現了一個城市對人纔的尊重和開放的姿態。』

  他認為,這類二線城市是這輪人纔大戰的最大獲益者,刷出了城市的『存在感』,『人來了就能產生消費,給城市發展帶來活力,特別是青年人纔的到來,將是帶動城市未來發展的引擎。』

  一哄而上搶人纔要避免『人纔政策爛尾』

  各地人纔大戰日趨白熱化,用盡心思挖來的人纔,最終能不能留下,會不會『中看不中用』,這些更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智慧與決策力。

  政策同質化,長期以來是人纔政策的通病。五花八門的『人纔計劃』背後,送戶口、送錢、送房子始終是繞不開的『老三樣』法寶。傅利平認為,讓人纔特別是高端人纔願意紮根,需要軟硬件環境兼備,『現在大家拼的,基本上還都是硬件,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軟件』。

  實現夢想和價值的可能性,是人纔紮根需要的軟環境。傅利平說,特別是高層次人纔,對軟環境的要求更高,『比如平臺夠不夠好,地域文化與自身發展是否匹配等因素』。她認為,好的人纔政策需要配套落實,『否則人纔最終還是會走。』

  她提醒,人纔培養是個長期過程,『要注意政策的延續性,不能短視、短利。』

  作了十幾年人纔引進工作,天津高新區人社局副局長、人纔中心主任薛曉輝注意到,近年來引進的高層次人纔普遍年輕化,學歷越來越高。她見過不少辭去海外高薪帶著積蓄回國創業的人纔,『比起錢,他們更看重這個地方的產業基礎,各種政策的兌現率,行政服務的便利性。除此之外,也極為看重醫療、教育、交通等配套環境。』

  李俠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從人纔個人角度而言,追求自身價值的最大化,應該是流動的首要驅動力量,他們更為看重的是制度環境的寬松與公平、公正,以及適宜的文化環境。利益價值最大化不單單是指經濟收益,還包括能力與潛力釋放的最大化。

  李俠認為,各地的人纔政策應該根據自身的條件有針對性地設計,『最適合當地的人纔,纔是最好的人纔。否則,對於投入的資源和人纔本身來說都是浪費。』

  由於人纔政策的同質化,其產生的效力也會損失。李俠提醒,一哄而上的搶人大戰,往往容易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問題,要避免人纔政策『爛尾』,要看各地承諾的落實力度、決心和效果。

  就一個國家而言,一定時期內,人纔的存量是一定的,爭搶的結果必然使得人纔的價碼水漲船高。

  今年兩會,不少代表委員都談到各地爭搶高端人纔『急紅了眼』:有人出1000萬元,我就出2000萬元,造成不同地區高校之間靠抬價互相挖角的現象。有不少專家學者呼吁從國家層面制定相關政策。也有學者認為,人纔流動屬於正常現象,『應該交給市場』。

  南開大學網絡中心副主任李濤認為,從整體來看,人纔流動,無論對個人發展還是區域經濟發展,都是有益的。而要形成利於人纔成長發展的良性環境,當務之急是對人纔評價機制進行反思和改革。

  這場人纔大戰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是給僵化已久、備受詬病的戶籍政策松了綁。李俠說,人纔流動將帶來資源要素的重新流向,給改革注入一劑強心針。各地人纔新政的成色與人纔『用腳投票』的成果,無疑將繪制出中國未來經濟版圖的新樣板。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