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深圳:闖燈就"露臉" 隱私泄漏風險引發爭議
2018-04-10 09:04: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呂紹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深圳新洲蓮花路口的安全島上,一個巨幅顯示屏格外引人注目:它播放的不是廣告或影片,而是路口闖紅燈行人的照片。在附近工作的市民黃先生表示,這個路口人多車多,過去上下班高峰期,行人一窩蜂闖紅燈過馬路並不鮮見。『現在有了抓拍設備,闖紅燈就讓你「露臉」,誰都要面子,闖紅燈的人自然就少了。』

  日前,公安部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治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在全國開展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行人、非機動車闖紅燈等違法行為治理。在這方面,深圳從2012年開始探索,形成了一套現場執法與科技應用相結合、秩序治理與宣傳引導相結合的常態長效治理機制。

  處罰標准高

  對於闖紅燈2次及以上、不聽勸阻或引發交通事故的,處以100元罰款

  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行人『中國式過馬路』一直是交通不文明行為的頑疾。深圳首先從制度保障上下功夫。

  2012年,深圳修訂《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罰條例》《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分別對兩種行為做出了高於國家標准的處罰規定:機動車途經無信號燈的人行橫道,未減速和不讓行的,處罰由200元提高至500元,記3分;行人不按信號燈通行的,罰款由20元增加到100元。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法制科警官曾權表示,行人闖紅燈,違法行為性質比行人其他普通違法行為更嚴重,危險性更大,應從重處罰;而機動車禮讓行人是國際通行交通規則,深圳應進一步強化這方面的規定。

  目前,深圳對於行人闖紅燈實行分檔處罰:一般情況下闖紅燈罰款20元;早晚高峰時段闖紅燈,或當『帶頭大哥』則罰款50元;對於闖紅燈2次及以上、不聽勸阻或引發交通事故的,處以100元罰款。『處罰力度高於國家標准,更有威懾力;分檔處罰,則體現了執法的人性化。』他表示。

  除了罰款、扣分,深圳還將斑馬線不禮讓行為納入個人征信系統。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行人闖紅燈等行為都會被記錄在案,並定期推送給前海征信、螞蟻金服等信用機構。『一旦有這些記錄,你將會在消費、貸款等方面受到限制。』曾權認為,這可以讓廣大守法市民獲得更多好處。

  『嚴查嚴管是手段,不是目的。』曾權表示,如果當事人積極改正,主動接受社會服務,比如身穿『綠馬甲』協助交警維護交通秩序,就可以免除其罰款處罰。『讓廣大市民養成良好的交通出行習慣,纔是我們執法的初衷。』

  高科技發力

  電子警察啟用半年,抓拍行人闖紅燈約13930宗,交通秩序得到有效改善

  上下班高峰期,貫穿深圳中軸線的皇崗路車流密集。在許多路口,不時有交警手持設備,對不禮讓斑馬線的機動車攔截、拍攝取證。『高峰期平均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能抓到5輛車不禮讓,尤其是在轉彎路口。』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福田大隊民警高昇說。

  據介紹,受限於警力及道路狀況,除了現場攔停,深圳交警還啟動全市電子警察等設備,對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行為進行自動抓拍。同時,梳理全市視頻探頭界面,統籌組織各交警大隊視頻手動抓拍設備,對違反『禮讓斑馬線』違法行為進行集中抓拍查處。

  『和機動車不同,行人沒有像號牌一樣的身份識別標識,執法難度較大。』高昇表示,過去許多闖紅燈行人以沒帶身份證、不記得身份證號等理由推脫,還有的甚至撒腿就跑,追都追不上。

  高科技的加入,解決了民警執法難的困境。今年3月,一組來自深圳行人闖紅燈曝光臺的照片在網上廣泛流傳。照片拍攝了在新洲蓮花路口闖紅燈被抓拍的行人,並附有經處理的姓名和身份證號。『深圳曝光闖紅燈行人』也迅速成為熱點新聞。

  這並不是深圳第一次曝光闖紅燈行人。早在2017年4月,深圳在新洲蓮花路口投用了一套人臉識別闖紅燈抓拍設備,該設備用攝像頭自動拍攝行人闖紅燈行為,並在安全島上的大屏幕即時播放。

  『這種抓拍運用技術手段,實現24小時全覆蓋。設置在路口,來往的行人都能看到,警示作用很強。』深圳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民警劉明介紹,該系統通過視頻檢測行人闖紅燈行為,對人臉進行提取、識別,通過實時搜索比對,查找同個人是否多次闖紅燈,並可通過數據對接,落實違法人員身份,對違法人員進行大屏顯示相應信息。

  數據顯示,該系統啟用半年期間,共抓拍行人闖紅燈違法行為約13930宗;而該路口行人闖紅燈違法行為從每小時約150宗,下降到每小時8宗,交通秩序得到有效改善。未來,深圳計劃在更多路口推廣這套人臉識別抓拍系統。

  嚴管守尺度

  曝光信息進行技術處理,顯示了行政處罰的公開性,也保護了當事人隱私

  從不禮讓行人扣分罰款,到行人闖紅燈要被曝光亮相,這些斑馬線不文明行為的治理措施,並非深圳獨有。

  目前,在武漢、杭州、鄭州等國內多個城市,已針對斑馬線不禮讓行人的行為,出臺相應的扣分處罰措施;而重慶、濟南、江蘇宿遷等地,也正嘗試依靠人臉識別系統,對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等違法行為進行曝光。

  然而,對於交警部門的『創新』之舉,有的市民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家住深圳南山的蔡先生認為,隨著城市發展,車輛增加,對於交通違法行為必須嚴加治理。『很多闖紅燈行人臉皮厚著呢,就應該對他們進行曝光。』

  『把個人照片和身份證號碼放到網上是不是有點過了?』市民陸小姐則表達了不同意見。她認為,違反交通規則,罰款、扣分都是正常的處罰手段,但將公布照片和身份證號碼作為一種懲罰,很容易帶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對此,曾權表示,交警部門在發布的照片中,對行人的姓名及身份證部分數字進行了技術處理。『這一方面顯示了行政處罰的公開性,警示人們在公共場所都應該遵守相關規則;另一方面也注重保障當事人的隱私。』

  廣東君言律師事務所律師顏昭雄認為,深圳交警隱去了違法人員相關信息,這種公開的性質就應該屬於法治宣傳教育。

  『科技在為執法提供便利的同時,的確存在泄漏個人隱私的風險。』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楊小柳表示,智慧交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市民的擔懮也並非『杞人懮天』。深圳交警『闖紅燈曝光臺』引發爭議的背後,體現了市民對個人隱私的重視。

  楊小柳認為,執法部門積極創新的做法應當鼓勵,但公眾個人權益也需要得到保護。相關部門在引入新科技手段時,要對潛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和防范。同時,還要加大宣講力度。『這樣既滿足了群眾的知情權,也能起到警示提醒作用。』

  《人民日報》( 2018年04月10日11版)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