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著力把握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新要求
2018-04-07 19:56:11 來源: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鍾季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並明確要求『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這是十九大對今後一個時期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務。

  (一)抓好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這是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重點。要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全面深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嚴格控制重點區域煤炭消費總量,大幅減少冬季散煤使用。要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推行『河長制』。抓好流域區域水污染聯防聯控聯治。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和綜合防治。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全面加強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建設。加大渤海、東海等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力度。要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施土壤污染分類分級防治,綜合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力度。要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全面推動餐廚廢棄物、建築垃圾、園林廢棄物和廢舊紡織品等城市典型廢棄物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性大都市、新城新區等地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

  (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要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充分發揮自然系統的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能力,通過封禁保護、自然修復的辦法,讓生態休養生息。重點在『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上的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秦巴山脈、祁連山脈、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南嶺山地地區、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裡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區等地實施生態修復工程。

  (三)開展國土綠化行動。要紮實推進荒山荒地造林,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充分利用城市周邊的工礦廢棄地、閑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以及其他不適宜耕作的土地開展綠化造林。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推進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積極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逐步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優化城市綠地布局,建設綠道綠廊,使城市森林、綠地、水系、河湖、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完善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加強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精准提昇森林質量和功能。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退牧還草力度,保護治理草原生態系統。

  (四)完善制度保障。一是提高污染排放標准,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加快實施排污許可制,建立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大對企業違法排污行為的懲罰力度。二是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繼續深入推進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積極推進地方黨委和政府開展本地區環境保護督察。健全監督舉報、環境公益訴訟等機制。三是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將國家重要生態系統納入國家公園范圍,推進建設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等一批國家公園。四是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在重金屬污染區、地下水漏斗區以及生態脆弱地區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五是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全面推行碳排放權、水權市場交易,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發展基金等綠色金融。建立跨省的生態受益地區和保護地區、流域上游和下游的橫向補償,推進省級區域內橫向補償。

責任編輯:王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