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村裡來了扶貧專乾
2018-04-07 13:19:5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攜手邁向美好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大東

  『側柏400棵、女貞700棵、美人蕉300盆……』4月1日,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峨山鎮西馬寨村的苗木基地內,又一批苗木即將發往外地。董金秀臉上的笑容,透露出幸福的味道。

  董金秀的公公婆婆年邁多病,丈夫在外地打工,家裡還有3個未成年的孩子。老人看病、孩子上學、人情往來,一家7口人的開銷,靠丈夫打工的收入遠遠不夠。幾年下來,董金秀家負債累累,在精准脫貧攻堅戰中,董金秀家被認定為貧困戶。

  為了幫助董金秀這樣的貧困戶盡快脫貧,當地出臺了大量好政策、好措施。醫療特惠保險、教育補助、危房改造補助……各種扶貧措施不勝枚舉。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許多政策出臺後,享受政策的貧困群眾卻不多,一些扶貧資金並未使用。

  『經過調研,我們發現一些貧困群眾對扶貧政策、措施並不完全了解;一些孤寡老人和殘障人士腿腳不靈便,領取各種救助資金也不方便。』棗莊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嶧城區委書記劉振學說,『這些問題看似很小,卻直接影響了黨和政府扶貧政策的落地,也影響了貧困群眾美好生活的實現。因此,扶貧政策要送到貧困群眾家中,一定要打通「最後一公裡」。』

  為此,嶧城為全區有貧困戶的334個村,各選聘了一名扶貧專乾,專門從事精准扶貧工作。334名扶貧專乾,為貧困群眾提供『保姆式服務』,讓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真正『落地開花』,他們被稱為扶貧的『毛細血管』。

  董金秀一家對扶貧專乾的貼心服務頗有感觸。2017年夏天,嶧城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強降雨,董金秀公公婆婆家的房子被大水浸泡過,成了危房。扶貧專乾張建軍為二老爭取政策,辦理了2.4萬元的貧困戶危房改造補助資金,蓋起了兩間新房子。沒多久,聽說村裡的苗圃缺人手,他又第一時間通知了董金秀。如今,老人住進了新房子,丈夫在外打工,自己也有了一份收入,董金秀一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說起這一年多的變化,董金秀連說幾個『沒想到』:『沒想到國家對貧困戶有那麼多好政策,沒想到會有專人幫助我們,沒想到扶貧專乾對待我們就像對待親人一樣』。

  西馬寨村除了董金秀家,還有29戶70人的貧困群眾,他們中獨居老人佔大多數,家庭瑣事多,張建軍時常到他們家串門聊天,提供幫助。一提起張建軍,這些貧困群眾就豎起大拇指,『建軍這人,沒得說』。每逢此時,張建軍總是嘿嘿一笑,『其實,是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好,我們只是好政策的傳遞者、落實者』。

  在嶧城,扶貧專乾是黨和政府扶貧政策的宣講員、傳遞員,也是貧困群眾的護理員、代辦員,更是精准扶貧工作的推進員,他們不僅讓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真正落了地,為貧困群眾提供物質上的幫扶,也在精神上鼓勵貧困群眾勇於追求美好生活。

  據嶧城區扶貧辦主任楊林告介紹,一年來,作為宣講員、傳遞員、護理員、代辦員、推進員的334名扶貧專乾,已為657名失能、半失能特殊貧困群眾解決實際生活生產難題8162項次,幫助『五保』老人、殘疾人代辦事項11547件次,提出項目收益分紅、孝善扶貧、鄰裡互助扶貧等合理化建議91條。

  為了讓扶貧專乾這根『毛細血管』更好地發揮作用,嶧城區在扶貧專乾的使用管理上也進行了大膽探索,開展了『五好』村居創建工作,把『脫貧攻堅好』列為創建項目,具體工作由扶貧專乾去推動,要求鎮街把『脫貧攻堅好』的獎補資金重點傾斜給扶貧專乾。同時,根據扶貧專乾業務培訓、工作考核結果,兌現相關待遇,將優秀的乾部納入村『兩委』後備乾部管理,優先發展為黨員。在剛剛結束的嶧城區村『兩委』換屆中,已有132名扶貧專乾進入村『兩委』班子,其中10人當選村支部書記。扶貧的『毛細血管』正在成為一支永遠在一線的脫貧攻堅隊伍。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07日01版)

責任編輯:王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