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海之南】
光明日報記者王曉櫻周洪雙
道路整潔、屋捨儼然、綠樹成蔭,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好聖村煥發新顏。
這個距離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約7.2公裡的村莊,以前是一個僅有11戶68口人的小漁村。如今,文昌市著力將好聖村打造為航天科技小康村,村容村貌大幅改善,養殖、餐飲、民宿等多產業協同發展,外出務工人員及畢業大學生紛紛回村創業,小漁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多規合一:漁村新顏留鄉愁
一條嶄新的硬化道路在好聖村蜿蜒延伸,道路繞著老樹走,每過一道彎,就有一道新的風景映入眼簾。
『我們嚴格按照「多規合一」搞新村建設,不砍一棵樹、不佔一畝田、不拆一棟房,保護了原來的優美風貌,留住了我們的鄉愁。』好聖村所屬的紅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符和樂說。
海南省2015年啟動『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將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海洋功能區劃6類空間性規劃合在1張圖上,建立了全省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在全國率先邁出了步子。
海南省規劃委主任丁式江說,『多規合一』總體規劃堅持生態優先,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各類控制線。
文昌市市長王曉橋說,『多規合一』總規劃得到嚴格落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好聖村通過編制村莊建設規劃,有效解決了原先林規、土規和城規等傳統規劃自成體系所帶來的無序、浪費等問題,實現了村莊空間的合理布局和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
特色產業:助農走上致富路
好聖村將航天科技與『三農』發展進行充分融合,打造了集航天文化、航天種養產業、航天科普等為一體,以航天元素為特色的農莊。比鄰航天發射場的優勢,加上優美的自然環境,好聖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體驗,讓祖祖輩輩打魚為生的老漁民吃上『旅游飯』。
這兩年,好聖村原有的20畝閑置土地派上了大用場,種植的21個品種航天瓜菜,吸引了很多遠道前來觀賞、品嘗的游客。
游客多了,好聖村的椰子樹也越來越吃香了。2017年一家企業以每株100元的價格將村裡的椰子樹全部承包下來,給村民帶來了比賣椰果翻番的收入。企業通過電商渠道向全國銷售椰子,也吸引了外地游客到村品嘗新鮮椰子。
『我們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航天科技」這一優勢,把好聖村打造成為海南乃至全國首個「航天科技小康村」,用科技武裝農村,激活農村的內生發展動力,帶領大家致富奔小康。』王曉橋說,這個以前毫不起眼的小漁村,未來將是一個融合航天文化和民俗文化,集旅游觀光區、旅游特色產品體驗和展銷區為一體的全域旅游點。
保護環境:為發展留下本錢
好聖村每一片公共區域都劃分了衛生責任區,有專人負責,責任人的名字掛牌明示。
『有責任就有監督。』村民蔡興發說,泥濘的沙土路已經被柏油馬路取代,裸露的土地都種上了植被,塵土滿天飛的景象再也沒有了,村民都很愛惜這個嶄新的環境。
好聖村不可回收的垃圾以廚餘垃圾為主,為從源頭處理這些垃圾,村裡在全村設置分類收集垃圾桶15個,並建起了一座垃圾分類處理中心,配備廚餘垃圾處理設備,對廚餘垃圾進行就近、就地、一站式處理。廚餘垃圾經過處理機發酵分解後,能產出無毒無害的有機肥,用於農業種植。
好聖村還建起一座污水處理站,經無害化處理後用於綠化澆灌和田間灌溉,有效解決了村內化糞池下滲的問題。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符和樂說,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一定要集約、節約、可持續發展,保護好生態環境,為發展留下最大的本錢。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06日01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