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節日我們每年都過,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它的來歷,今日清明節,我們來說說清明↓↓↓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詩詞欣賞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沈湎在孤苦懮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和酒的熱流之中。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清明期間民間習俗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纔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戴柳栽柳

在過去,清明還有一個講究,一般是婦女或者兒童把柳條編成環狀戴在頭上,好表示對逝者的敬意,也是借著『柳』字對心靈的一種慰藉。除了這些,在京郊有些地方還講究清明前後種楊柳。這也應了那句諺語:『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5.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椏枝為架,拴上彩帶,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6.蹴鞠

蹴鞠,即用足去踢球。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後發展成足球。
清明節氣養生

1、注意花粉過敏
春季是花粉過敏的高發季節,在清明,濕氣會比較重,蕁麻疹和過敏性鼻炎患者還有哮喘等疾病,都是這個季節的高發疾病,更要特別注意。
2、多食用新鮮蔬菜
在清明時節,水果要和應季、當地相適應,纔能夠幫助人體進行自我調節。在蔬菜方面,要多吃香椿、韭菜和薺菜等一些春季時令蔬菜,以及蘿卜、山藥、芋頭、紅薯等具有能祛濕和溫胃功效的蔬菜。
3、飲食宜清補
清明正處於溫暖的空氣和冷空氣交替的時候,天氣忽晴忽雨,忽冷忽熱,人的身體往往會因為濕氣的入侵,導致出現四肢發麻的情況,所以在飲食方面,除了要多吃利水祛濕的食物之外,也要適當的多吃一些舒筋和養血的食物。
4、注重養肝
春季是養肝的主要時間,如果能保持肝功能正常,那麼體內的氣就能運轉正常,保持旺盛的經歷,氣血也就會通常,五髒六腑也能維持正常的運作功能。
小編祝大家踏春節快樂!
好好享受春天帶給大家的好心情吧~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