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絕世刀工』龍小平:把每件產品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孕育
2018-04-05 14:06:15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龍小平

  央視網消息:0.01毫米,相當於人類頭發絲的1/10。試想一下,在一件重達幾百噸的大型軸類產品上做出0.01毫米以內的加工,對操作工人而言是一種怎樣的極限挑戰?

  國機重裝二重裝備鑄鍛公司加工一廠的職工龍小平,他就是那個無畏的挑戰者。

  龍小平是在2014年接到核電轉軸這項『極限挑戰』的。當時,中國發展核電的關鍵部件『核電轉軸』長期被日本壟斷,造出中國人自己的核電轉軸刻不容緩,而加工核電轉軸的一大難點就在於其精度要求要達到0.01毫米。

  『當時在國內,我們做這個事情是第一次,所以我們傾注了廠裡精加工能力最強的一批人,一起來突破這道難關。』龍小平說。從18歲進入二重裝備起,30年間,龍小平練就了『絕世』刀工,『穩、准、快』就是他的技術特點。

  在30多天的時間裡,從每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龍小平團隊不停地試切、失敗、調整,再試切、再失敗、再調整……最後,他們不可思議地將核電轉子架口的精度從0.01毫米提昇到了0.003毫米,精度提昇了驚人的3.4倍。這是極其了不起的成就,因為提高0.01毫米就意味著延長機器十年到二十年的使用壽命。

  2015年1月13日,中國首支CAP1400核電轉軸制造成功!這件產品打破了日本對該類型產品的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核電市場空白,大大降低了核電企業的生產成本。

  『0.003mm相當於頭發絲的1/30~1/20,是加工的極限了。』龍小平說,『就是靠我們工人的技能,不斷改變參數和方法,最終取得成功。』

  還有一次,龍小平團隊接到了加工300MW發電機轉子的任務,要求架口圓度控制在0.0075mm之內。這是連磨床都達不到的精度,更何況是在車床上?突破架口精度加工瓶頸成了首要技術難點。在加工第一件轉子架口時,龍小平和他的團隊仍沿用老工藝,最終架口精度僅達到0.009mm,且效率低,光是磨架口就耗時近半個月,無法跟上合同規定的一個月出產1支的節奏。

  回憶起這段經歷,龍小平說:『大家憋著一口氣,一定要把這個技術突破。』他帶領團隊夜以繼日,無數次嘗試之後,終於研發出了利用雙托靜壓系統加工架口的全新工藝方案,不僅達到μ級,而且還非常穩定,成功實現了300MW發電機轉子精加工批量出產。

  手有金剛鑽,不怕瓷器活。這些年來,龍小平車過許多了不起的『作品』,比如為國產大飛機C919提供裝備部件的8萬噸模鍛壓機的橫梁與底座之間的拉杆就出自龍小平之手。其拉杆長度22米,長度直徑比1:40。要車好長達22米的細長杆,加工難度是非常大的,尤其帶螺紋的拉杆難度更大。

  憑借眼睛觀察和手的觸摸來判斷一根頭發絲五分之一的精度誤差堪稱龍小平的『神技』。可追求極致的龍小平竟然又開創了另一項獨門絕技——盲聽刀具。不用眼看,不用手摸,光靠一雙耳朵,在方寸之間就能精准感知刀具走向,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絕。

  『把每件產品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孕育。』這是龍小平的信念。30多年來,龍小平開啟了全新的大型軸類件精深加工的微米時代,更以產品『零缺陷』的優質率詮釋著工匠精神,默默踐行著『從制造大國向質量強國轉變』的偉大中國夢。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