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手機APP偷窺隱私 超八成網友雖『無奈』但不得不用
2018-04-02 10:52:47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制圖楊仕成

  某外賣APP首次打開要求手機定位權限。

  Facebook的5000萬用戶信息遭泄露,全網爆發『刪除臉書』運動。這或許只是一個極端案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很多我們不曾意識到的地方,我們的隱私正在『裸奔』。

  不願公開的信息,這是對『隱私』一詞的解釋。日前,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某論壇上說了一段引發爭議的話:『如果他們(指中國人)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話,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這樣做的。』

  願意用隱私換便捷?對於這樣的觀點,網友的態度如何?3月30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在微博上進行了一個小調查。

  一個調查

  APP上留電話和地址

  超八成網友擔心隱私泄露

  《網民願意用隱私換取便利?說的是你嗎?》,3月30日,微博小調查以時下最流行的外賣APP為例,對網友在便利和隱私之間如何取捨進行了解。

  不用做飯、節省時間,外賣逐漸成為不少人『解決溫飽』的一個選擇。此前,有調查稱,超六成人每周至少叫2次外賣。

  公司和家,是不少人在外賣APP上最常用的兩個地址,而要接收外賣,電話號碼也是必不可少。在享受便捷的同時,多少人意識到要保護隱私?

  在參與調查的89人中,大家對於真實姓名和家庭/公司地址,似乎並不太在意。55.95%的人會填真實信息,佔比超過了填外號的人。而在是留大概位置還是精確到門牌號這一問題上,兩個選項幾乎各佔一半。

  對於使用這些APP是否擔心泄露隱私,84.09%的受訪者表示擔心,只有少數『心大』的受訪者稱,沒有考慮過泄露隱私一事或是認為應該不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在對隱私表示擔心的受訪者中,90.54%的人坦言,還是不得不使用這些APP,不到一成的人直接拒絕使用。

  一次實測

  未經同意自動開啟權限

  某視頻APP竟要訪問聯系人

  一款APP究竟如何獲取你的隱私?4月1日,記者下載了幾款比較熱門的APP進行了測試。

  記者首先下載了一款外賣APP。在初次打開APP時,頁面上彈出一個『權限請求』,請求定位手機權限。選擇『禁止』後,頁面提示可能會出現功能異常,並再次詢問『設為允許』還是『保持禁止』。在繼續選擇『禁止』後,該APP可正常打開。

  隨後,在後臺權限管理中,雖然『定位手機』設為禁止,但『訪問聯系人』『訪問通話記錄』以及『訪問短信/彩信』等涉及隱私安全的選項也被開啟,而記者此前並未授權。

  像這樣未提示就直接開啟一些隱私安全權限的APP還不少,包括下載次數達2.6億次的某地圖APP、下載次數達4.5億的某視頻APP。讓人感到疑惑的是,這款視頻APP除了『使用攝像頭』『錄音』等授權,還自動開啟了『訪問聯系人』『訪問日程』等權限。

  溫馨提示不『溫馨』

  不開啟相關權限不讓使用

  此外,還有一些軟件,用戶不得不開啟相關權限。

  下載安裝另一款外賣APP,同樣彈出定位手機權限的請求,記者這一次也選擇了『禁止』,然而,此後頁面一直顯示『地址出錯了』,手動在搜索欄搜索商家和商品名稱,其結果都顯示『附近沒有搜索結果』。

  隨後,記者在後臺權限管理將『手機定位』設置為『允許』,再次打開這款APP,搜索就出現了相關結果,並可正常下單。

  另一款搜索APP,下載安裝後,首次打開時會直接彈出一個溫馨提示稱:『未來給你提供天氣和本地生活服務,我們會申請讀取你的設備狀態和設備號等。當你使用語音搜索或拍照、AR、掃一掃等識別服務時,我們會申請使用你的麥克風和相機、相冊等信息。在你使用找好友功能時,同時在你登錄時,我們會申請訪問你的短信信息以快捷地填寫驗證碼。』雖為『溫馨』提示,可選項只有『不同意』和『同意並繼續』,如果選擇『不同意』,該APP不能打開。

  而仔細閱讀該APP中『不得不』授權的權限,不少人多少會有這樣的疑惑:這些功能,我並非都需要,為何都要一一開啟,而不是我需要什麼功能,再相應的開啟相關權限?

  一份報告

  APP獲取個人隱私現象

  正呈現逐步增高趨勢

  在智能手機時代,誰的手機裡沒十幾二十個APP(應用)?社交、視頻、導航、外賣、圖片美化……一些熱門APP,下載人數上億。

  你手機裡的這些APP真的安全嗎?今年1月17日,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2017年度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分析報告》,或許會讓你感覺自己正在被『偷窺』。

  報告裡說,2017年下半年,Android手機APP中有98.5%都在獲取用戶隱私權限,這相較於上半年增長2%。而獲取用戶手機隱私權限的iOS應用在2017年下半年比例有所上昇,達到81.9%,較上半年提高了12.6%。

  雖然絕大多數軟件獲取用戶隱私是出於用戶正常使用產品的目的,比如圖片美化APP,必須要訪問你的相機或者圖片庫,導航APP得先知道你的定位,但報告也指出,有9%的Android應用在2017年下半年存在越界獲取用戶隱私權限的現象。

  網友聲音

  網友『森林的墓地』:事實上,你所感受到的方便舒適、適合你自己的軟件推送和個性化設置,都已經是把個人隱私換來了效率。

  網友『F__young』:我並不先給提供個人隱私,很多時候是不得不。

  空空Alber:不是願意,是不懂,因為泄露隱私已經普遍,所以自我保護意識下降了。很多人『隱私換便利』不是自願,而是無意識的,就像很多人注冊新賬號都不會看完完整的網絡協議,而很多協議,根本看不懂。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