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3月27日電題:苦難與輝煌——『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的歷史回聲
清晨,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居委會的大門口,索朗頓珠把曾孫邊巴丹增送上幼兒園的校車,目送校車遠去。高原的天空湛藍如常,小曾孫的吵鬧聲猶在耳畔,站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石碑旁,他思緒萬千。

3月27日,克松村的孩子們登上校車出發去幼兒園。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這位75歲的藏族老人,當年就是在這裡目睹農奴迎來新生,並見證自由與幸福在這片土地上成為現實。

克松村全景(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餘剛攝
苦難
【歷史】1959年,克松『谿卡』(莊園)是噶廈政府噶倫--索康·旺青格勒在山南的六個莊園之一,位於雅礱河谷。莊園內有農奴(分差巴、堆窮、朗生三種)59戶、302人,常年為莊園主乾活、支差,地位低下,生活窮苦。
【歲月】索朗頓珠一出生便是農奴。記憶裡,房子永遠是漏風的,全家九個兄弟姐妹在地上擠成一排,沒有被子蓋,只能把各自的衣服或者一些麻袋扯來扯去,勉強御寒。人和牲口住在一起,屋子裡彌漫著牲口糞便的味道。
索朗頓珠家是『差巴』,即租種莊園中一部分土地,上繳實物等租稅,還要承擔沈重的差役。而最下等的『朗生』,則完全無法擁有獨立的家庭,人身自由更是奢談。一些朗生甚至可以被農奴主相互贈送、交換。
『每天啟明星還沒昇起,就要起床乾活。』近60年後,索朗頓珠坐在自家小樓二層的天井中,一邊曬著太陽,一邊回憶往昔。他說那時夜裡常常驚醒,因為『害怕遲到,遲到要挨鞭子』。

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演員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話劇《農奴淚》中演出(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農奴白瑪玉珍比索朗頓珠小3歲。一次,她媽媽在割草時和莊園管家的下人平措佔堆吵了起來,被平措佔堆打得站不起來,渾身是血,爬著回了家。第二天,白瑪玉珍眼睜睜看著懷有身孕的媽媽死在自己面前……
【回聲】法國藏學家亞歷山大·達維·耐爾在《古老的西藏面對新生的中國》中寫道,舊西藏,所有農民都是終身負債的農奴,他們身上還有著苛捐雜稅和沈重的徭役,『完全失去了一切人的自由,一年更比一年窮』。
新生
【歷史】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發動全面武裝叛亂。3月28日,中央政府發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聲勢浩大的民主改革運動在萬裡高原蓬勃開展,維系上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度土崩瓦解。
【歲月】莊園管家旺堆次仁到處散布消息:『「紅漢人」就要來了,他們是要吃人的!』索朗頓珠一家躲到了附近的親戚家--即便對未來充滿恐懼,農奴們也不會跟著農奴主跑。

索朗頓珠在家中給花澆水(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餘剛攝
不久,留在莊園的鄉親們捎話過來:『解放軍來了,對人特別好。』返回莊園的索朗頓珠和家人趕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在工作隊領導下,農奴們分到了土地和房屋,有的人還被安排住進了農奴主的莊園。
『地契燒了,債務也燒了。』索朗頓珠笑著回憶,『就算索康跑回來,也沒有證據再向我們要債了。那時候,我纔真的相信,解放了!』
6月6日,302名衣服襤褸、蓬頭赤腳的農奴,第一次興高采烈地高高舉起了手,行使他們翻身做主的權利,選出西藏第一個農民協會籌委會。
主任尼瑪次仁說:『毛主席、共產黨領導我們翻身了!希望大家團結得像一家人,我們纔能生活!』
同年12月,西藏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在克松成立,索朗頓珠的父親阿旺成為首批5名黨員之一。沒上過一天學的基嘉,入黨申請書是請人代寫的,她按了手印。
1960年,克松建鄉。兩年後,基嘉的女兒洛桑曲宗出生了,不久,她就在克松鄉小學拿起了課本。

來自西藏山南市曲松縣的老年人到克松村參觀(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自治區成立後,克松建立了人民公社。1968年,克松人將過去的悲慘生活編成舞臺劇《舊社會的苦》。每次演出,臺上臺下哭成一片。
【回聲】《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書說:『這不僅是中國人權發展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篇章,而且在國際禁奴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無疑是人類走向文明進步的歷程中彪炳千秋的一個偉大壯舉。』
奮斗
【歷史】1984年,克松鄉恢復,同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大潮在這片土地上風起雲湧,昔日農奴的後代們,為過上好日子,甩開臂膀乾。
【歲月】擁有1400多畝肥沃土地的克松村,實行承包後,農業產量不斷提高。22歲的村民達瓦腦筋轉得快,農閑時帶著剩餘的糧食,再買一些小汽燈等日用品,到附近的牧區交換肉、蛋、奶等畜產品,改善家裡的生活。
15歲的米瑪次仁加入了一個電力工程隊,參與電站施工,從南部河谷到藏北草原,為各地群眾帶來光明。
1985年,村民土多買了村裡的第一臺東風卡車,並發展成為村裡第一個萬元戶。此後,交通運輸業一直是克松人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
20歲的邊巴次仁初中沒畢業就回村當了木匠,跟著師傅到處蓋房子、做家具。1987年,老支書洛桑告訴他:『黨員就是幫助人做好事的,做一名黨員很光榮!』他加入了共產黨,並成為村裡的會計,一乾就是20年。
1998年,先後在磚廠、學校工作的達瓦回到村裡,貸款3000元買了一輛手扶拖拉機。之後,他的車不斷翻新:東風卡車、收割機、中巴車、翻斗車、重型卡車、出租車,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2003年,他還和朋友合伙在澤當鎮開了餐館,多種經營的路越走越寬。

3月27日,克松村致富能手達瓦准備開車出行。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村集體經濟也在不斷壯大。2009年,在上級和援藏隊的支持下,建起89座溫室大棚,『80後』的白瑪央宗與丈夫承包了10個大棚,每年收入達10萬元。
邊巴次仁說,上世紀90年代初、2006年前後,村裡共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房屋整修,家家戶戶住房煥然一新,有的房屋先後翻修了四五次。
【回聲】2009年3月26日,克松居委會全體居民在致西藏百萬翻身農奴的公開信中說:『50年來的新西藏,「共產黨來了苦變甜」……我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家家戶戶住樓房、穿新衣、吃美食、有存款。我們的日子比蜜還甜!』
幸福
【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克松村迎來巨變:國家投資3000多萬元,啟動『生態文明小康示范點』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業機械化達到90%以上。2017年,社區872人中,300多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均收入超過17000元;242戶居民中有115戶擁有各類車輛;1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歲月】走進克松居委會,進村大道寬闊平整,兩邊是數十間商鋪、茶館;入戶水泥路乾淨整潔,藏式樓房頂上飄揚著鮮艷的五星紅旗。街巷裡,人們圍桌而坐,相談甚歡。
2014年,達瓦花30多萬元建起了家中的二層小樓。近兩年,他和二兒子先後買了私家車,還幫在拉薩工作的女兒購房付了首付。
依靠求學自主選擇人生道路,已成為克松年輕人的『標配』。居委會黨委書記邊巴次仁說,居委會現有50多名在校大學生,『歷屆畢業的大學生有130多人』。
他兒子白瑪桑珠大學畢業後,在昌都市丁青縣沙貢鄉沙貢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他在電話中經常教兒子如何乾工作:『村裡貧困戶多,必須發展產業。辦事要公平公正,做一個廉潔的人。』
設在克松居委會的昌珠鎮完小和幼兒園,書聲琅琅。55個克松孩子,分布在各個班級裡。13歲的邊巴桑珠說,他喜歡唱歌,最喜歡的是《紅旗飄飄》,『長大後想到北京上大學』。

3月27日,克松村種菜能手白瑪央宗在自己承包的溫室裡勞作。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春天的雅礱河谷,冬小麥已經返青。農田的西邊,是200畝郁郁蔥蔥的沙棘林,一條繞村環形公路已經成型。邊巴次仁和黨委第一書記卓瑪籌劃著,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村兩委要借助乃東區作為西藏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縣的發展機遇,讓克松人盡快奔向小康。
『縱觀克松村「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歷史,人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副研究員徐伍達說。
【回聲】山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乃東區委書記尼瑪次仁說:『隨著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克松村,迎來發展城郊經濟、注重旅游文化融合、紅色基因傳承的好機遇,必將成為全面小康的先行村、鄉村振興的典范村,成為黨中央治邊穩藏戰略在西藏成功實踐的一個縮影。』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