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間地頭,他們詩意地棲居
——偃師高龍鎮活躍著一個農民詩社,兩年發展會員270多人
大河報記者董楠通訊員王雷/文記者董楠/攝影
這兩年,在偃師市高龍鎮活躍著一個農民詩社,成立詩社後陸續吸納有詩歌、書畫、剪紙、歌舞等文化愛好者。『我們大部分是農民,詩歌都是些田間地頭、生活場景的創作。』72歲的高龍文化詩社社長左永生說,雖然沒啥文化,但我們願意把生活過成『詩歌』。
70歲農民牽頭成立詩社
3月21日下午,記者見到高龍文化詩社社長左永生時,看著他臉色紅潤、走路健步如飛,手裡拿著手提袋,『這都是會員們投來的詩歌稿件,正准備交流學習呢』。
據左永生笑著說,他今年已經72歲了,是詩社年紀最大的,幾乎每天都跟大家交流詩歌,『每天心裡都高興,其他人都看不出我已經70多歲了』。
72歲高齡的農民,怎麼會是偃師市小有名氣高龍文化詩社社長呢?左永生介紹說,他從小就喜歡讀些小說,散文之類的文章,上到初中後自己嘗試寫詩歌、散文,作品也零星地發表在報紙上,『那個時候覺得自己的詩歌還是能被認可的』。
據左永生說,其間由於一直在家務農,詩歌創作中斷了,但自己有時間都會到高龍鎮文化站投稿學習。2016年5月份左右,高龍鎮原文化站站長魏應超(已退休)找到他說,既然喜歡詩歌創作,不如成立一個詩社吧。
『當年我已經70歲了,一個農民想要成立詩社感覺不可思議。』左永生說,在魏應超的支持下,他還是找了身邊有詩歌喜好的農民,成立了高龍文化詩社,『剛開始也就7個人,雖然名字是詩社,但吸納的會員都是愛好廣泛,有的喜歡書畫、有的喜歡剪紙、有的喜歡歌舞』。
雖然都是農民,但高中畢業的秦俊霞對電腦感興趣,做起了詩社美編制作;電工姬萬通負責QQ群和微信群管理。『成立詩社後,我們規定會員創作內容不限,但必須要傳遞社會正能量。』左永生說,每逢中國傳統節日或者國家有大型會議,他們就會開展主題詩歌創作,並進行采風活動交流學習,這樣可以讓會員獲取靈感,進一步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兩年發展會員270多人,田間地頭作品多
『悠悠小草露珠粘旭日暖陽吐笑臉春風拂過頻招手裝扮大地綠人間』這首詩就是高龍文化詩社秘書長武建玉在早上跑步時候,看到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有感而發的。
據左永生介紹說,由於他們吸納會員范圍比較廣泛,『沒想到在2年時間裡,已經發展到了270多人』,有的是洛陽市其他縣區的,有的則是河北、甘肅、陝西等外省市的,『會員有退休教師,有退休工人,但主要的會員都是高龍鎮當地的農民』
隨著高龍文化詩社會員的不斷壯大,且有部分會員是外省市的,為方便大家交流學習,左永生專門拉了一個微信群,『這樣大家能及時把詩歌發到群裡。』左永生說,早上下地乾活途中、黃昏回家途中,有感而發寫出的詩歌,都可以發到群裡供大家閱讀,『現在我們約定每個月5日都回到鎮文化站碰頭,拿出一個月寫出的詩歌,當面討論交流,對於優秀的作品,年底還會集中整理統一發給會員』。
做飯的時候可以寫首詩、幫忙照看小孩子的時候可以寫詩、看到家裡的花開了還可以寫詩,他們做出的詩歌或許就是生活中的某個場景。僅左永生一個人,目前已經創作了300餘首詩歌。
帶著孫子參加交流會,兒媳婦很高興
自從成立微信群用於會員詩歌交流探討後,左永生原來的老式手機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需求,『群裡有270多個會員,每天都會發很多詩歌,看到後我都會發表自己的意見並給對方點贊。』左永生說,現在他回家後都會拿著手機看,老伴每次看到他都會說,『你啥時候嫁給了手機啊』。
對於老伴的責備,左永生笑著說,老伴我了解,不讓我看手機是擔心我年紀大,長時間看手機影響視力。為了支持父親的詩歌愛好,左永生女兒又給他買了屏幕大的新手機,『沒想到我已經70多歲的農民了,每天還要裝著倆手機』。
一群農民成立詩社,起初在村民及家屬中不被理解。『這群人是有纔,可農民弄這個就是不務正業』曾有村民當面對武建玉說,而武建玉則解釋說,『現在我們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水平提高了,咱的文化水平也要跟著提高啊』。
詩社會員邵老先生如今已是兒孫滿堂,兒子有自己的事業,兒媳婦則希望在老人周六周日幫忙帶帶孫子,但他就是喜歡詩歌,周六周日會約上幾個朋友交流詩歌,起初兒媳婦還不太願意,如今邵老先生每次都會帶上孫子們一塊去,『不僅能帶孩子還讓他們接觸詩歌文化,現在兒媳婦只要聽說我要帶著孫子們去參加詩歌交流會,都很支持』。
『不務正業』的農民詩社,讓村民遠離酒場、牌場
左永生說,他們詩社能夠發展這麼快,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於高龍鎮文化站的支持,『為我們提供聚會場所,詩歌打印也都是全免費,每逢節點性工作也會制定主題,我們大家一塊來創作』。
據高龍鎮文化站站長史海偉介紹說,高龍文化詩社成立以來,用詩歌形式記錄身邊的好人好事、風土人情,促進了村子的文明和諧,也影響了一步部分人,讓他們遠離了酒場、牌場。
此外,為了能讓詩社日常工作更有保障,鎮政府也為他們提供了場地和必要的活動經費。為了提高會員創作水平,詩社還邀請了洛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及其他詩人給他們講課,傳授詩詞創作方法。
據了解,高龍文化詩社已有成員270多人,成立兩年出了3期內部詩刊《詩香墨韻》,發表詩歌作品1000多首。『我們雖然都是農民,也沒啥文化,但我們希望能把生活過成詩歌』。左永生說。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