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到來香港多管齊下應對缺水問題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宣傳主題是『用大自然戰勝水資源挑戰』,探討如何利用大自然克服水資源挑戰。對於一直面臨缺水困擾的香港而言,既要合理利用大自然水資源,也要與內地就供水事宜緊密合作,開源節流、多管齊下纔能有效解決缺水問題。
歷史上缺水的香港
三面環海的香港,缺乏自然河流與湖泊,而且人口數量多、密度大,一直面臨淡水不足的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初及更早以前,受降雨量不穩定及人口急劇增長等因素影響,香港缺水問題相當嚴重,時不時需要『制水』(控制用水),給市民日常生活和經濟發展蒙上陰影。
親歷者講述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旱災情景。圖片來源於微視頻《守護,一滴清水漂流入港記》
1963年左右,香港曾經歷過百年不遇的大旱。因為水荒,香港的工廠減產、店鋪關門,連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無法得到保障。為應對不斷加劇的水荒,當時的香港政府減少了水的供應,采取『制水』辦法,每四天供水四小時。一時間,香港街頭擠滿了全家出動排隊取水的市民,場面混亂,一首歌謠傳遍香港的大街小巷:『月光光,照香港,山塘無水地無糧,阿姐擔水去,阿媽上佛堂,唔知幾時沒水荒。』
水從何處來?
『清清的東江水/日夜向南流/流進深圳/流進了港九……』一曲《多情的東江水》唱出了廣東東江供水香港、滋養同胞的故事。
廣東東江是香港供水的重要來源,香港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東江供水。上世紀60年代,在經歷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後,香港開始輸入廣東東江水,直至今日。為保證供水質量,香港特區政府與廣東省緊密合作,簽訂了供水協議,確保廣東省持續向香港供應東江水,並致力維持水質符合相關標准。
東江的源頭在江西省,為保證東江水質,廣東省和江西省在2016年簽署了《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以流域跨省界斷面的水質考核為依據,建立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水環境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期限暫定三年,水質只能更好、不能更差。
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資料顯示,2016年,香港食水全年耗水量為9.87億立方米,水塘集水量3.85億立方米,廣東東江供水量6.29億立方米,後兩者相加基本可以覆蓋香港食水用量需求。
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
為解決用水問題,除積極與內地合作外,香港政府還采取了許多辦法應對用水問題。總體思路是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其重點是『先節後增』。『節』的意思是『節約』,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加強公眾教育,宣傳節約用水;提倡使用節約用水器具;加強控制滲漏;擴展海水衝廁系統,以控制用水需求。
『增』是指增加供水量,香港特區政府的做法包括加強保護水資源;積極考慮使用再造水,包括循環再用洗盥水及雨水;發展海水淡化方案,以加強供水管理。
紫荊花的盛放離不開水的澆灌,一座城市的正常運轉也離不開水的滋養。香港通過與內地合作和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積極解決缺水問題,消減城市發展的後顧之懮。(編輯:張晴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香港《文匯報》、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官網等綜合整理)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