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中國夢·踐行者|引3間諾獎實驗室落戶深圳 徐揚生:大學是城市靈魂
2018-03-21 16:54:32 來源:深圳新聞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圖/涂勝)

  2013年8月1月,經全球遴選,徐揚生從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擠』身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正如他在《一個沒擠上火車的人》中寫道:人這一生,說到底就是一直在『擠』的過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2014年9月2日,港中大(深圳)舉行開學典禮,迎來該校第一批本科生313名。四年過去了,港中大(深圳)從一個學院發展到三個學院,有12個專業3400名本碩博在校生,建立了三個高水平研究院,其中包括兩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以阿龍·切哈諾沃教授領銜的該校第三個諾獎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切哈諾沃精准和再生醫學研究院也將在3月22日宣布成立。

  大學校園航拍

  學生在春日的校園裡

  從香港到深圳『學生第一位』原則不改變

  辦學四年能有這樣的成績,作為深圳高等教育探索境內外合作辦學先行者,徐揚生坦言,這條路走地並不容易,『引進外面的學校,水土到底怎麼樣?能不能接地氣?國內社會、中學、學生是否了解認同?辦學就像生小孩,生出來以後退不回去,開弓沒有回頭箭。不像辦公司,不成功就把它關了,學校是關不了的。』

  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考上大學的『七七屆』學生,徐揚生從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後,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並在博士畢業後留在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擔任機器人研究所研究員。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徐揚生來到香港中文大學工作,並於2011年出任該校副校長一職。

  『香港中文大學要在深圳辦校,這對整個中國的高等教育界來說也是一件大事。這所學校的校長要對國際上的大學比較了解,同時應該對中國的社會比較了解,要有一個「中國心」在裡面,要真正熱愛教育。我想我還是有這方面的條件,並且我也有義務來做這件事。』徐揚生說,他們這代人有很多經歷,吃過很多苦,又在國外生活工作許多年,無論在學術還是在經濟上都挺不錯,現在只是想憑自己的教育經驗,對國家和社會盡點責任。

  頂著壓力,徐揚生將通識教育從香港帶到深圳,他說,『我們要培養的不光是專纔,而是同時具有傳統文化、有道德的人。因為不管以後學生要做醫生,做程序員,做銀行家也好,首先他必須是一個「人」。在我們學校,學生永遠第一位,教師第二位,校長排第三。』

  港中大(深圳)2017年綜合評價測試深圳考點現場

  為煉『好鋼』跑遍全國各地73所中學

  『你去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可以這麼想,就像去一個房間,房間是黑的,你拉開燈,房間就亮了。你不用知道電線是怎麼裝的,你要做的事只是去拉燈,別的事情都不用去想。』在徐揚生下鄉前,一位老先生對他說了這一番話,他說這對他影響很大,『每臨挑戰時我都會想到這句話,心裡就踏實了。不要想太多得失成敗,不問收獲,但事耕耘。』

  帶著這樣的決心,徐揚生在新的『沃土』中堅持香港中文大學的『傳統』,也將新的元素融入到教育當中,對學子的培養理念,他十二字以概之:學貫中西,古今通匯,文理融合。

  『我覺得香港中文大學是一顆種子,真正要在這裡落地生根的話,深圳這個「土壤」很重要。要在這裡開花結果,種子要好,土壤也要好,這兩條是必須具備的。』徐揚生認為,境內外合作辦學最大的難度主要是有不同的文化衝突在裡面,比如說地域的文化差異,國際的氛圍,甚至不同大學之際對比起來也是不一樣。

  有了好的『種子』、「土壤」,如何營造合適的環境使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呢?徐揚生認為要了解國內考生的培養環境,『因為大學實際上就相當於一個「煉鋼廠」,你要辦好「煉鋼廠」的話,「鋼」到底是什麼樣的你要清楚。』

  為此,每到招生季,他就『變身』成學校宣講團的『主力』之一,深入到不同省份的中學,與學校、學生近距離交流,每天一個城市的節奏也是習以為常。帶著一絲自豪的神情,他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我走訪了73所中學,我知道每所中學是怎麼培養人的,等這些學生進入大學,我也清楚應該如果對這些學生負責。』

  港中大(深圳)傑出大學教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在2017入學典禮上做主題演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17年度音樂會

  走出去引進來為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的高端人纔營造環境

  深圳發展需要哪類型的人纔?學校又應該如何培養?徐揚生坦言,在這方面學校做了很多的調查。『深圳非常缺乏國際化的高端人纔。什麼是高端人纔?就是要能流利的用英語交流,同時也要知道國際的管理規則、行為准則,這些都是要在國際氛圍中纔能夠培養出來。』他說。

  為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的高端人纔,港中大(深圳)依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市政府及龍崗區政府大力引進適合自己發展方向的國際一流師資。『學生在學校每天都可以見到大師,不光是聽講座,還可以跟他們吃飯,在書院裡一起參加活動、與學者生活在一起,優秀者還能參與到諾獎實驗室的項目研究中。』徐揚生透露,在該校引進的教師中,全部都具備在國際一流高校執教或研究工作經驗,75%以上的教授年齡在40周歲以下,是一群具有國際視野、富有創新精神、積極進取、思維活躍和站在學科前沿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青年教師。

  截至目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引進知名教師200多位,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2名,各國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13名,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13名。

  港中大(深圳)學生在杜克大學學習

  除了『引進來』,徐揚生更鼓勵學生『走出去』,『開眼界,跟最聰明的、最有智慧的人一起對話,是非常重要的。』徐揚生認為,學生要有一顆好奇、探索的心,這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而開闊的眼界使人更篤定、勇敢。為此,他不斷探訪國際知名學校,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開展一系列包括本碩連讀、聯合培養、校際交換、海外訪學和國際暑課等深度合作。截至2018年3月,港中大(深圳)學生可以選擇到全球64所一流大學交流學習,而具備海外學習經歷的學生佔在校生總人數的比例已超過60%。

  學校的國際學術氛圍濃郁,培養的學生眼界、能力自然更不同凡響。截至3月初,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屆本科生已經收到來自全球包括匯豐銀行等50多個國內外知名公司的錄用通知,平均年薪接近15萬。但更多的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來自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世界名校的錄取通知書也紛至而來。

  逸夫書院

  城市與大學互融發展

  一個城市的發展跟當地大學有著密切聯系。縱觀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沒有一個好的大學提供人纔、科技做支橕,發展的速度也會受影響。『大學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所在。』徐揚生認為深圳是目前全中國是發展最迅速、勢頭最好的大城市之一,未來的深圳將擁有世界級大學四、五所纔能與之相匹配。

  同樣,城市對大學也起到互補的影響。深圳是一個平均年齡很年輕的城市,它活力創新,又包容開放。徐揚生為深圳深感自豪,『我到全世界各個地方招聘的第一件事情就講深圳,為大家介紹它是一座如何了不起的城市。深圳很包容,「來了就是深圳人」,它沒有一個「local」(當地)的概念,像這樣的城市在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不多見的,我們真的很為深圳驕傲。』

  港中大(深圳)圖書館

  深圳市政府、各級政府對港中大(深圳)的發展同樣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極大的推動了大學在創新、創業等方面對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區『回饋』。截止目前,該校培養的首屆本科畢業生中,選擇就業的畢業生就業地點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其中有55%的畢業生選擇在深圳工作。徐揚生說,『我們學校受到深圳市政府及深圳社會各界給予的幫助非常多,我們應該為深圳做貢獻,知道有多數同學選擇留在深圳,我非常高興。』(記者餘俐潔)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