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賈秀東: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
2018-03-16 15:56:09 來源:紫光閣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這是在對時代趨勢和世界形勢進行了全面深刻分析基礎上得出的科學論斷。世界處於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為中國和平發展提供了根本的前提條件和現實可能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根本外部條件。

  一、正確把握時代主題的指導意義

  正確認識和把握時代主題,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是各國政府制定國內外各種政策的基本依據,攸關一國的戰略全局和國計民生。同樣,順應時代潮流,認清時代主題,是我國制定國內發展戰略以及外交戰略方針和外交政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重要經驗之一。

  在以『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毛澤東時代觀指導我們黨制定和執行了正確的戰略與政策,並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建了新中國並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從對外來說,那時的中國外交要服務於民族解放的歷史使命,這是中國近代歷經磨難,走向獨立的必由之路。

  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鄧小平時代觀為我們黨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扭轉了戰爭不可避免且迫在眉睫的固有觀念,使全黨能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也正是清楚地把握住了時代主題的改變,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後,進入到全面大發展的新時期。更為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我黨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成就了中國,也塑造了世界。今天,我們黨再次強調『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並發掘其新的內涵,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並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為我國發展標定了新的歷史方位,注入了新的前進動力。

  二、新時代我黨對時代主題的把握

  習近平同志指出,認識世界大勢『要樹立世界眼光、把握時代脈搏,要把當今世界的風雲變幻看准、看清、看透,從林林總總的表象中發現本質,尤其要認清長遠趨勢』。習近平同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一)和平與發展作為時代主題的地位沒有變

  回顧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各個場合對世界發展大勢和國際格局演變趨勢的深刻分析,可以看出,我們黨充分估計了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復雜性,更看到世界多極化向前推進的態勢不會改變;充分估計了世界經濟調整的曲折性,更看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會改變;充分估計了國際矛盾和斗爭的尖銳性,更看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充分估計了國際秩序之爭的長期性,更看到國際體系變革方向不會改變;充分估計了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確定性,更看到亞太地區總體繁榮穩定的態勢不會改變。這些科學論斷閃耀著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時代光芒,為我國在國際亂象中認清形勢、在世界變局中把握方向提供了准星和依據。

  放眼世界,從利益分野來說,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已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大國之間越來越通過利益融合而非發動戰爭來形成『利益制衡』,衝突的代價越來越高。從力量對比來說,以中國為代表的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走上發展快車道,形成一種集體崛起,對全球化、多極化、信息化進程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國際格局為之轉變。從大航海時代大西洋文明對東方文明產生衝擊並主導全球化講,當前我們處於500年來唯有的大變局,大西洋文明主導國際關系的局面正在發生扭轉。這種世界格局大趨勢的轉變,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不是通過大規模戰爭實現的。這總體上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進步的結果,並反過來更加突出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二)和平與發展的內涵及實現方式有所變化

  環顧世界,從根本上說,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變,但其內涵及實現方式還是有所變化,對此我們黨的認識和把握是不斷豐富和完善的。

  『和平』與『發展』的內涵變得更加多樣。和平已不僅僅指沒有世界范圍的大戰,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囊括了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勢力、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地區衝突和戰爭此起彼伏已成為影響世界和平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發展的內涵也是更加豐富,更多指向包括經濟發展在內的各領域、各要素的全面均衡發展以及各國在發展進程中共謀發展與繁榮。這與我國『五位一體』全面布局以及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外交目標中所體現的發展理念是一致的。

  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增添了『合作』與『共贏』的色彩,對時代特征的概況更加豐富。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習近平同志鮮明地提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面對的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這個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合作、共贏是實現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這個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衝突和對抗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不符合各方的利益,必須走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道路。

  中國與時代主題的關系更加密切,相互影響日益增加。我國綜合實力不斷提昇,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愈加顯現,同時隨著我國發展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關聯性、互動性不斷增強,受到外部影響也會加大。此外,俗話說,『樹大招風。』我國正處於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過渡的關鍵時期,外部環境更加復雜,一些國家和國際勢力對我們的疑懼、牽制、阻遏、施壓也會有所增大。對此,我們黨是清醒的。

  三、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反映了歷史的規律和時代的潮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時代主題的必然反映。

  (一)走和平發展道路,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符合新的時代主題

  習近平同志指出,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於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於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來源於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

  人類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和平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和平就沒有中國和世界的順利發展。任何國家、集團都不應為一己之私打破和平的環境。當今世界,總體上是和平的,但部分地區、國家仍處於不安寧之中,飽受動蕩、戰亂之苦,和平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和春風裡,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

  中國人民珍愛和平,走和平發展道路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正如習近平所說,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和』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中國人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享受世界和平的紅利,又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中國近4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得益於總體和平的世界和周邊環境,同時也為維護世界和本地區的和平提供了機遇。習近平同志指出,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在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很大變化的時代,中國走出了一條既符合世界發展潮流又符合本國國情的路子來。

  (二)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這是新時代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之路的中國共產黨人向全世界的莊嚴宣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綜合國力持續快速提昇,成為影響國際格局演變的重要因素。在此過程中,一些國際輿論,特別是西方輿論,時常炒作不同版本的『中國威脅論』。實際上這是把基於西方經驗的『國強必霸論』嫁接到中國身上。的確,在地理大發現以後將近500年的歷史長河裡,『國強必霸』似乎成了西方列強崛起的歷史邏輯。但用西方經驗剪裁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把『國強必霸』的邏輯套用於中國,得出的結論必然偏離實際。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歷史上,中國在相當長時期裡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對外擴張、稱霸的文化傳統,沒有對外殖民、侵略的記錄。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深明『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縱觀世界歷史,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最終都是要失敗的,這是歷史規律。此外,近代中國經歷了一段積貧積弱,長達百年的戰禍離亂又讓中國人堅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即使發展強大起來,也不會稱霸,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

  判斷一個國家發展起來以後會不會恃強稱霸,單憑這個國家的力量大小就下結論,是十分武斷的。實際上,力量大小並不能與威脅大小直接劃等號。關鍵要看這個國家的戰略意圖和政策選擇。幾十年來,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乾涉別國內政,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只管自己不顧別人,以武力降服別人,強行謀取發展空間和資源,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幫結伙,這種做法在國際上不得人心,也越來越行不通。中國不走那些傳統大國越走越窄的老路。

  (三)希望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

  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中國的戰略選擇和奮斗目標。『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圍繞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主題,習近平這句話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說透了。

  要做到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強調和平發展的共同性與合作性。目前看,世界仍很不太平,妨礙發展的因素還很多,各種全球性問題十分突出。任何國家,哪怕是再強大的國家,靠單打獨斗也做不到獨善其身,做不到『這邊風景獨好』。發生在一個國家內部的事情,其影響很容易外溢,波及其他國家。那些不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奉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動輒乾涉別國內政、挑起軍備競賽、對『三股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暴力恐怖勢力)采取『雙重標准』的行為,都會對世界和平發展產生嚴重消極影響。面對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局面,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各國風雨同舟、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纔最符合自己和國際社會的利益。

  其次,要管控分歧,多找共同點,實現發展戰略對接。中國堅持尋找和擴大與其他國家的利益匯合點。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利益匯合點多種多樣,但最具有戰略性、長期性、親和力的是尋求中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對接。這已成為中國合作共贏外交理念付諸實踐特別有效的途徑。發展戰略對接,可以照顧到各自的國情和需要,假以時日將有助於培養各國合作共贏的習慣,讓各國民眾看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紅利,增強追求各國共同發展、共同安全的能動性。習近平同志強調,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四)堅定捍衛國家核心利益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矛盾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習近平曾用直白的語言指出,『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這一表態明確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底線』和『紅線』,有助於國際社會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避免對中國的意圖和原則產生誤判。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是主流,但在某些領域國際政治斗爭的嚴酷性絲毫未減,個別國家和政治勢力企圖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這種狀況是不會因為我們和平發展的良好願望而消失的。和平發展是一條理想之路,但路上還有許多坎兒。在追求和平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然要動用合作與斗爭的兩手,兩手都要硬。中國以有理有利有節為原則,使外界更加清晰地認識中國的外交目標和底線。我們要向外界堅定不移地傳遞一個明確信息:中國尋求和平發展,不損害他國正當利益,不威脅任何別人,也不容忍別人威脅。要讓國際社會一方面樂於同中國開展交流與合作,同時又不要對中國堅定捍衛自身核心利益感到『意外』和『驚訝』。

  習近平同志說:『行百裡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同樣,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也將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斗爭。我們相信,不管前進的路上還有多少坎兒,我們都將利用好、維護好、促進好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為我國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為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賈秀東)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