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再塑中國經濟的偉大創舉
2018-03-16 15:14:2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 題:再塑中國經濟的偉大創舉

  新華社記者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的第十年,帶著來之不易的『速穩質優』成績單,中國經濟走入2018。

  一艘航母級超大經濟巨輪,穿越驚濤駭浪的水域,駛入新時代的主航道——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如此闡述。

  這是全方位的艱難再塑。

  站在新的時代方位,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發展奇跡的中國共產黨,正帶領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開闢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理念再塑——從做大『量』到追求『質』,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引下,『中國號』巨輪駛入高質量發展新航道

  『現在,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每一代人創造自己的歷史,都無法脫離時代所賦予的現實條件。

  時間回到2012年。這一年,中國經濟從10%左右的增長平臺放緩到7.9%,新世紀以來首次回落到8%以下,支橕經濟多年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也開始消退。

  當速度開始換擋,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

  『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問題,必須堅定推動結構改革,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100多次與經濟有關的會議,對中國經濟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斷和重大決策部署。

  凝聚著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接續思考和實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對歷史與未來、中國和世界的深刻把握中日益成型。

  『5年來,我們堅持觀大勢、謀全局、乾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宣布。

  這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指引中國經濟全方位再塑的思想力量源泉。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

  以新發展理念重構發展邏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逐步繪就。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一套瞄准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經濟支橕體系正全面布局。

  邁入新時代,新理念新思想的磅礡之力,正深刻再塑一個大國的發展路徑,照亮一個民族走向富強的偉大征程。

  動力再塑——向市場要潛力,向供給端要動力,向創新要紅利,中國經濟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蓄積發展的磅礡動能

  2018年春運,高鐵『復興號』的加入讓很多人的返鄉旅途更快捷舒適。

  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埋頭學習到超越引領,每一步跨越都標刻著中國制造的新高度,見證著中國經濟發展動能的轉換。

  曾經,低廉的生產資料、勞動力成為驅動中國這一『世界工廠』快速運轉的重要動力。

  如今,隨著要素價格上漲,面對13億多中國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現有生產方式、生產能力和產業結構已難以提供更高質量的供給。

  建設現代化強國,中國需要建立一套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根本要求,新時代的中國經濟開啟了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的動力再塑。

  ——向市場要動力,讓每個經濟細胞都成為創新發展的發動機。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堅決克服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現象』……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深化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改革的關鍵,推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辦事『一枚印章管審批』,開展『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大刀闊斧的改革極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放水養魚』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向供給端要動力,解決要素配置扭曲,推動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五年來,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後產能基礎上,我國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安置分流職工110多萬人。

  與此同時,新技術、新業態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創新新周期如期而至,符合產業昇級和消費昇級方向的新產品不斷湧現。

  ——從人纔中積蓄紅利,加速驅動模式轉變。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實施股權激勵、實行成果轉化獎勵、破除人纔流動制度障礙……五年來,一系列改革指向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良好環境。

  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不僅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擘畫出目標明確、步驟清晰的路線圖,中國創新正在跑出『加速度』。

  底色再塑——中國經濟在保持增長與保護生態的互促共進中艱難探索,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厚植根基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如何平衡,歷來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對中國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一深入人心的金句背後,是尊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開創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生共存局面、再塑中國經濟從『黑』到『綠』底色的深刻內涵。

  長江,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對這條河的態度折射這個國家的發展態度。

  告別大開發,共抓大保護。為保護江豚,深水航道為之改道;徹底『清零』,一些沿線縣市永遠告別化工企業……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帶來的『倒逼效應』,為高質量發展寫下注腳。

  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完善生態保護統計數據、乾部考核等體系;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五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在中國發展史上可謂空前。

  經濟總量不斷躍昇的同時,我國單位GDP能耗、水耗明顯下降,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3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下降8.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

  昇降之間,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滋養,相互促進,綠色發展的『中國方案』躍然而出。

  這樣一種更和諧、更全面的發展,深刻回答著『發展為了誰』『發展的著力點在哪裡』的課題,背後彰顯的是大寫的『人民』。

  在五年減貧6800多萬人口的基礎上,政府工作報告又亮出2018年脫貧攻堅的『任務表』和『硬承諾』——

  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

  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

  確保進度和質量,讓脫貧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

  這是意味深長的新時代『民生觀』——強調『公平正義』、注重『自我實現』……找到人民的『痛點』『難點』,也就找到了經濟的增長點,解決民生『小事』就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中國經濟的底色更加厚重溫暖,發展的根基越夯越實。

  空間再塑——立足萬裡江山,放眼五洲四海,整合融通、縱橫捭闔,打造更加堅實開闊、更具持久活力的經濟發展『新版圖』

  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聽取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編制情況的匯報。

  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呼之欲出,必將對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知天下者,善謀大勢;決勝負者,長於布局。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在中國經濟的『大棋局』中,中國『弈者』的一招一式間,向世界呈現出未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持續『做厚』中國經濟、擴大發展的回旋餘地——

  過去五年,中國有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市民,如今城鎮化率已達58.5%,昔日『鄉村中國』快速邁向『城鎮中國』。

  在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層次難題中,中國經濟贏得的是發展協同性、整體性的增強,經濟發展的內部縱深愈發開闊。

  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在同世界的互聯互動中『做活』中國經濟,拓展發展的外部空間——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更好統籌起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

  向內看,自貿試驗區兩度擴容增至11個,形成東中西協調、陸海統籌的新格局;向外看,中國已同24個國家和地區簽署16個自貿協定,正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重構世界經濟秩序中提昇話語權,構建更為健康有序的共同發展空間——

  發起成立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和投票權躍居第三位……短短幾年,中國已從全球金融體系的普通參與者轉變為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和變革的『發動機』。

  從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北京會議,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加強全球經濟治理,中國重視程度從未如此之高,參與程度從未如此之深,影響力從未如此之大。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站在新的時代方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必將再造改革開放新優勢,在續寫中國經濟奇跡中贏得更高質量發展,為人類許下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記者陳二厚、韓潔、安蓓、何雨欣、劉華、張辛欣、王希、孫奕)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2018全國兩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