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許曉青 仇逸 水金辰)安一顆3D打印的心髒,會怦然『心』動嗎?繼3D打印的牙齒、關節、心髒支架和瓣膜後,層出不窮的『打印界』新銳正在顛覆醫療的未來。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葛均波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透視3D打印技術在未來心髒疾病治療領域的可能性。
去年7月,瑞士科研人員宣布,已借助3D打印技術,制造出全球首個形狀、大小及功能都與真人心髒相似的柔性心髒。那麼,3D打印何時能運用於完整的器官打印,並進入移植領域?
『單純打印心髒的結構和形狀應該不是很難,難的是要維持心髒的傳導系統。』葛均波分析說。
他說,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程,因為心髒由不同的組織細胞組成。『心肌的自律性、心髒的收縮功能和持續性,在近期還難以通過3D打印來實現。』
目前國際醫學界有觀點認為,3D打印技術要真正實現怦然『心』動,還需要20至30年,也有可能更久。不過,即使3D打印的心髒目前還僅是一個軀殼,但並不意味著3D打印在生物醫療領域永遠只能停留在牙齒和骨骼這些『硬邦邦』的部件上。
今年3月,美國的學術研究團隊展示了一種3D打印技術,可通過個性化建模,來判斷患者適合哪種主動脈瓣膜置換方案以及預測手術並發癥等,實現因人而治。此外,去年11月中國首臺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機也宣告研發成功。
據葛均波介紹,這種建模技術主要用於復雜性結構性心髒病的術前。先將檢查的影像學資料進行三維重建後,再進行個性化3D打印,模仿術中可能出現的狀況。這種技術目前在上海也已經進行了初步應用。
他還透露,目前3D打印的『心髒瓣膜』,由於其持久性太短,國內外還沒有應用於臨床,仍處於實驗中。至於心髒支架,已經可以采用聚乳酸打印成功,動物試驗發現安全有效,現在正在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和臨床隨訪。
事實上,3D打印技術的運用與試驗,並不止於生物醫療領域。在世界范圍內,航空航天、汽車、模具、消費品等,也都與這項技術越來越密切銜接。相關技術也被稱為增材制造技術。我國已經將以3D打印為首的『增材制造產業』視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環節。
2017年,工信部聯合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國增材制造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年均增速在30%以上;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同步發展水平。
但也有人擔心,未來通過『3D打印+移植』等手段,人類戰勝慢性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實現『長生晚老』亦將成為可能,到那時人類或許不得不面對各種新的社會倫理問題。
對此葛均波認為,目前在心髒疾病治療領域,3D打印技術仍只停留在試驗階段。隨著科學的發展,當機體不同組織和器官若都可以進行打印了,並且運用於臨床,那就有必要進行規范和倫理學論證。(參與采寫:徐海濤、朱涵、袁汝婷)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