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求發代表(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錦斌代表(安徽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於偉國代表(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深化改革振興老工業基地
陳求發代表(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謀改革就是謀發展,抓改革就是抓振興。要加快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寬市場准入,加強市場監管,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深化對外開放,拓展對外開放空間,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遼寧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深化改革作為加快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有力推動了全省經濟築底企穩、逐步向好。201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由上年的負增長轉為正增長,增長4.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6%,增速比上年提高5.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謀改革就是謀發展,抓改革就是抓振興。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繼續淘汰落後產能,實現騰籠換鳥。加快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推動新興產業『小樹變大樹』,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和市場化經營機制,充分吸納社會資本,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進一步解決好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切實增強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遼寧振興發展中的龍頭作用。
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放寬市場准入,加強市場監管,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努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要深化地方機構改革。研究制定好機構改革方案,抓好組織實施,切實提高各類機構的效能,為遼寧振興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有限財力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擴大鄉鎮財政自主權,調動鄉鎮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要深化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拓展對外開放空間。加快發展沿海經濟帶,形成東北振興開放大平臺。促進沈撫新區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揮遼寧自貿試驗區創新示范作用,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本報記者王金海整理
創新先行引領供給側改革
李錦斌代表(安徽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我們要貫徹新理念,注重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培育新動能,注重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壯大新產業,注重從『中低端』轉向『中高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要求我們『下好創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的引領型發展』。我們要始終把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求突破,支橕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貫徹新理念,注重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高質量是新時代發展的『指揮棒』,必須堅持以質制勝,擺脫速度情結和傳統路徑依賴。在目標設定上,把握好經濟增長的度,不能繃得太緊,為轉方式、轉結構、轉動力留出空間。在工作推進上,謀深抓實一批牽動性強、含金量高的重大專項,以高質量項目支橕高質量發展。在考核要求上,突出創新驅動力、生態競爭力、投入產出比,取消對重要生態區生產總值和工業產值考核,推動在質的大幅提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
培育新動能,注重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大創新大發展,小創新小發展,不創新難發展。我們以百年眼光、集創造之力,創建以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為核心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水平規劃建設合肥濱湖科學城,加快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
壯大新產業,注重從『中低端』轉向『中高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歸根到底要做大中高端產業,擴大高質量供給。推進『從無到有』,加快發展新型顯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智慧經濟和國際先進制造業集群。推進『從有到優』,加法減法一起做,堅決化解鋼鐵、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大規模改造提昇傳統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產業延展度。推進『從優到強』,支持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上網觸電』,深度擁抱互聯網、大數據,奮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本報記者朱思雄韓俊傑整理
聚焦『三農』建設特色現代農業
於偉國代表(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我們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質量安全,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完善服務體系,解決農戶生產、資金和經營保障等問題;強化人纔支橕,將人纔『派下去』『引回來』
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有著始終如一、深沈厚重的情懷,在福建工作期間,為『三農』發展傾注無數心血和智慧,形成了許多生動實踐和系統理念。總書記根據福建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提出『切實加快特色現代農業建設』戰略。我們牢記囑托,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大力推進鄉村振興。
聚焦特色產業。優化產業布局,拓展精深加工,強化龍頭帶動,茶葉、水產、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七大特色產業,到2020年全產業鏈總產值將超過1.5萬億元。以『三品一標』認證為抓手,加強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供給,擴大品牌影響力。
確保質量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就開展了『餐桌污染』治理。我們接力傳承、堅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筷頭』全鏈條嚴監管、全過程可追溯,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
完善服務體系。積極構建生產組織、設施配套、產品營銷三個體系,解決農戶生產問題;加快推行多元擔保、資源盤活、保險擴面三個模式,解決農戶資金問題;強化農業科技、農業信息、農業生產三項服務,解決生產經營保障問題,以大服務促進小農戶融入大市場。
強化人纔支橕。一方面是『派下去』,派上萬名科技特派員到農村開展科技扶貧,選派1.8萬名省市縣優秀乾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另一方面是『引回來』,鼓勵農民工返鄉、大學生下鄉創業,全省農民工返鄉創業人員已超過30萬人,以大學生創業為主體的淘寶村近200個。
深化閩臺合作。高水平建設6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對園區內的臺資企業給予貸款貼息。加強10個閩臺農業合作推廣示范縣建設,每年在全省推廣臺灣新品種100個、新技術50項,促進福建農業質量和效益雙提昇。
本報記者 蔣昇陽 整理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