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於子茹)在過去的5年裡,累計減貧6800多萬人,消除絕對貧困人口2/3以上,創造了中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但成績的背後,我國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全國還有3000多萬貧困人口,如何啃下『硬骨頭』,打贏硬仗中的硬仗,決定著脫貧的成效和質量。
對於今年的脫貧工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大精准脫貧力度,2018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
『今年是連續第三年定下全年減貧1000萬以上目標。在脫貧攻堅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這1000萬的年度減貧目標相比前兩年「含金量」更高,挑戰更大。』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硬骨頭』:深度貧困地區
對策:加大對『三區三州』重點支持
『打贏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深度貧困地區非常關鍵。』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劉永富7日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要實現『一個人不掉隊,一個民族不能少』的目標,深度貧困地區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劉永富介紹,截至去年底,我國貧困發生率超過18%的縣還有110個,貧困發生率超過20%的村還有16000多個,貧困發生率是11%的縣約有334個,所以對這些地區要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
據介紹,現在中央確定的深度貧困地區有『三區三州』,這些地區致貧原因復雜,貧困程度很深。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完成這些地區的脫貧任務十分艱巨。
劉永富表示,按照中央的部署,目前已經加大對『三區三州』重點支持。對確定的334個深度貧困縣和3萬個深度貧困村,也將加大工作力度。中央財政新增扶貧投入及有關轉移支付要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要加強對深度貧困地區監測監控,發現工作不到位或有可能完不成任務的提早做工作,確保脫貧不留『死角』。
『硬骨頭』:易地搬遷
對策:易地扶貧搬遷要產業扶貧相結合
在深度貧困地區,易地搬遷是脫貧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實際生活中,出現貧困戶『不願意搬遷』或者『搬出去後又搬回來』的情形。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大工程,也是這一次脫貧攻堅的一場硬仗。』劉永富7日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搬遷是一項復雜工程,首先要選點選好,搬到哪兒,老百姓願不願意搬,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去做。
劉永富還表示,『現在的關鍵問題就是搬遷以後,要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他指出,如果沒有後續產業,換個地方不代表脫貧,只有換了地方,而且配有了產業,通過自己的勞動有穩定的收入,纔能叫脫貧。
對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6日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下一步,國家發改委特別要做好已經搬遷出來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工作,包括貧困戶的就業、子女入學和醫療保障問題。此外,易地扶貧搬遷還要與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特別是產業扶貧緊密結合在一起,幫助這一部分群眾盡快脫貧並鞏固脫貧成果。
對於一些地方在執行國家政策時的走偏問題,何立峰表示要不斷強化監督檢查。『對於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矛盾和困難,我們每年都要組織大規模、有針對性的、比較強有力的實地稽察檢查,力求把它們解決好。』
何立峰還強調,『對於在某些地方擴大標准、擴大范圍或者發生的不廉潔行為,我們要堅決制止,保障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能夠平穩、順利,實現預期的目標』。
『硬骨頭』:因病返貧
對策:進一步織牢織密醫療保障網
在江西代表團的分組討論會上,江西省瑞金市委書記許銳等代表提出,因病致貧返貧成為當前脫貧攻堅工作難點。建檔立卡數據也顯示,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比例從2014年的42%上昇到2016年的44%,且這一數據還呈現上昇趨勢。
因病致貧,成為脫貧攻堅一大障礙。
在9日的『部長通道』上,衛計委主任李斌介紹,在遏制因病致貧方面,根據734萬貧困患者的具體情況,確定了『三個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做法,截至2017年底,分類救治了420多萬貧困患者,去年有185萬戶因病致貧戶擺脫貧困。通過對貧困患者采取傾斜性支持保障政策、補充保險等辦法,2017年貧困家庭個人醫療費用負擔比例下降了20%左右。
『健康扶貧是一項長期任務。』李斌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織牢織密醫療保障網,建立防止因病返貧長效機制,實施貧困人口傾斜性支持政策。今年,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再增加40元,其中一半用於大病保險。中央財政將安排轉移支付資金221億多元,專項用於醫療救助補助。
她介紹,今年還將把宮頸癌、乳腺癌、肺癌等納入大病集中救治病種,並進一步擴大救治人群,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農村特困人員、農村低保對象等。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