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金融業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提高開放水平的目的就是讓金融業的競爭層次進一步上昇,競爭能力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中國金融業並不弱,面對國際競爭要有強者思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開放銀行卡清算等市場,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范圍限制,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比限制,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標准。
這是推動我國金融業向更高水平開放的重要舉措。我國金融業開放是一條漸進開放之路。這條開放之路走得很漫長。這不僅是由於金融業對國民經濟健康的重要性,更是因為國內國際兩方面的因素決定金融業開放不能操之過急。改革開放之初,金融業相對於國際競爭對手而言是弱者,並且正處於轉型期,難以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規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完善以及金融監管的國際接軌,我國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中逐步壯大,具備了一定競爭能力。但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危機,讓金融業的深度開放不得不擱置。
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金融業開放也隨之『小步慢走』,金融市場主體的國際適應能力進一步增強。但開放的范圍和深度還有所限制。這主要是基於隔離或削弱國際金融風險影響的考慮。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若乾金融大公司的轟然倒下,以及所連帶的系列衍生危機,讓每個人都認識到金融業開放的復雜性。受國際大氣候的影響,金融業開放還要『慎』而『穩』。
路總要朝前走,日子總要朝前過。國際經濟全球化要求金融業開放必須向更高水平推進。可以慢走,可以暫停,但不可以不走。當條件允許之時,必須全力推進。美國次貸危機十一年後的今天,中國的金融業已經今非昔比。市場主體規模變得更大,競爭力更強,抗風險能力更強,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防范金融風險的意識和能力更強,已經有能力應對深化開放後可能帶來的問題。
中國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金融業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完善的金融服務。然而,沒有國際金融機構競爭的倒逼,很難打破金融服務水平的『瓶頸』。提高開放水平的目的就是讓金融業的競爭層次進一步上昇,競爭能力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當然,開放以後,國際金融大鱷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那些呼風喚雨的『法術』自然少不了,盡管會對中國的金融監管帶來挑戰,但這未必不是一個提高中國金融監管能力的機會。
一個積極的人看到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時不是懮慮、焦躁、害怕、躲避,而是冷靜、謀劃、振奮、應對,如此方能提昇自我、獲得主動、獲得勝利、贏得尊重。十餘年前,出於對加入WTO之後的競爭恐懼,不少人高呼『狼來了』。然而,十幾年後的今天,中國有了更多國際化企業。『狼來了』之後不是哀鴻遍野的悲涼,而是鏗鏘前行的傳奇。金融業的開放也一樣。即使『狼來了』,也不要想著如何躲『狼』,而是要想著如何打『狼』,何況來的未必就是『狼』呢?中國金融業並不弱,面對國際競爭要有強者思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