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再議社會保障新政三大功能
2018-03-14 16:59:06 來源:求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安全網、助推器、調節器是社會保障制度三大基本功能。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逐步走向成熟與定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民生篇章開啟了新時代社會保障新政,在新思想的引領下,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將彰顯出更強大的生命力,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保障民生民安,織密網,為高質量發展補短板

  高質量發展是建立在全民發展、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的。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和完善為高質量發展補全漏洞、補齊短板,使得發展無後顧之懮。過去的五年,中國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以『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為目標,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大病保險制度基本建立,社會救助制度不斷完善。從覆蓋面上看,全民參保計劃的實施加快實現社會保險全覆蓋的目標,推進建立健全全民共享、公平可及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服務網絡上看,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公平、便捷和優質的社會保障服務。從保障項目上看,新時期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在基本覆蓋年老、生病、失業、傷殘、生育等各類社會風險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民生民情,構建更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子項目集。目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正在試點探索過程中,將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料理和醫療護理提供有力保障。

  增進民富民裕,提待遇,為高質量發展添動力

  高質量發展是要把過去對於速度和規模的關注回歸到質量和效益上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質是普遍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新時期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聚焦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更加關注質量指標而非數量指標,提昇普遍性指標而非單一人均指標。社會保障制度不僅守住了底線公平,還能增進福利,藏富於民,為經濟發展集聚動力。截至2017年,過去五年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超過經濟增速,形成4億多規模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社會保障制度功不可沒。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社會保障政策紅利仍將不斷釋放,待遇給付水平將持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將迎來『十四連漲』;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再增加40元;合理調整社會最低工資標准。社會保障制度『熨平經濟周期』,抵抗經濟下行風險的功能得以體現。

  凝聚民心民力,促統籌,為高質量發展破藩籬

  新時期社會保障新政在凝聚共識、厘清權責、打破分割、持續發展等方面繼續推進改革。在解決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上,糾正泛福利化和反福利化等認識誤區,改革地區分割、群體分割、部門分割的現狀,完善制度各參數之間的內在邏輯,構建多層次保障格局,充分調動市場、社會、個人的積極性。進入深水區的社會保障改革打破原有的路徑依賴,以制度創新為第一動力,對以往制度設計中的不足進行二次改革。消除地區差異,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開創性地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加大基金橫向調節力度,有助於緩解部分地區收支矛盾過大、養老金缺口難以彌合的問題,為下一步全國統籌奠定基礎。破除群體分割,擴大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把基層醫院和外出農民工、外來就業創業人員等全部納入,進一步消除限制勞動力充分流動的制度約束。打破部門阻隔,『三醫』聯動,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協調推進醫療價格、人事薪酬、藥品流通、醫保支付改革,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破解群眾看病就醫難題。

  高質量發展,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構建完整的民生發展體系和保障體系,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離不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跨進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新政要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求安民以奠國之基,求富民以強國之本,求匯民以聚國之力!

  (作者單位: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2018全國兩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