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熱映不僅激蕩了國人澎湃的心,而且頻頻被兩會代表委員用來引述參政議政的提案。
從港珠澳大橋到全球最大的海上鑽井平臺『藍鯨2號』、從FAST天眼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中國創造』、『中國奇跡』、『中國精神』讓『厲害了,中國』的贊嘆聲響徹四面八方。
贊嘆背後的力量找尋聚焦了全球好奇的眼光……
『C919已取得國際國內28個用戶的815架訂單,首架預計在2021年交付使用。』第二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率先用數字發出了『自主知識產權不容置疑』的有力回應。
以科技創造彰顯大國自信
蛟龍、悟空、天眼、墨子、慧眼、大飛機……一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湧現。五年來,中國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昇轉變。
天宮、神舟、天舟、嫦娥、長征系列火箭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五年來,中國的戰略高技術彰顯國家實力,深海裝備形成功能化、譜系化布局。
量子調控、鐵基超導、合成生物學領域步入世界領先行列。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國際影響力大幅提昇,深地探測、乾細胞、基因編輯領域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
『鯤鵬展翅九萬裡,長空無崖任搏擊。』當中國自主創新的速度和進度頻繁被刷新,中國人的創新自信心也一次次被『點燃』。誠如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林鳴所言:『你想怎麼乾,我們國家現在都有能力,都能夠乾成。』
這種強大自信的背後,是多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強政策引導激勵,以及科技創新投入等協同推進的結果。
以『科普之翼』托舉創新智慧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三會上指明了科普的重要性。
據我國首部《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全國科技館數量444個,科技博物館814個,相比2006年分別增加了58.6%和240.6%。從建設經費投入看,2006年科普場館基建支出不足10億元,到2015年科普場館基建支出已經超過45億元,增長了近4倍。
除了科普建設的家底更厚實,我國科普創作也日漸繁榮。2015年,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斬獲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中國科幻創作由此被推向國際舞臺。這背後體現了我國向公眾提供科普產品和服務的綜合實力的提昇。
《中國科普統計》有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共出版科普圖書7521種,這一數據在2015年達到16600種,三年時間實現了翻倍增長。與此同時,我國也在適應新興媒體的傳播形式,利用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科普工作。根據中國科協的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2月6日,僅『科普中國』一個網站已累計生產優質內容近12TB,累計瀏覽量和傳播量約77億人次,其中移動端約57億人次,約佔74%。
以『科教碩果』反哺中國經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纔、科技領軍人纔、青年科技人纔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回顧過往,自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以來,中國就把科技創新和科技人纔培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截止到2017年年底,黨中央、國務院在高校科技經費總額投入已達6531億元,並仍以平均每年約7.8%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高校牽頭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863』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達80%以上,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佔到總數的近60%,獲國家科技三大獎佔全部授獎數量的60%以上。
與此同時,中國大學的科研水平正在逐步超越歐美的名牌大學,成為全球輸出科技人纔與科技成果轉化的中堅力量。
從科教興國到人纔強國,再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2年來,科教興國戰略結出的累累碩果正在反哺中國經濟,今天的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創新勇氣、創新能力、創新速度將最新科學技術快速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推動中國經濟向著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方向發展。
唯有敢於創新的國度,纔是充滿希望的熱土;唯有勇於追夢的民族,纔能創造光明的未來。以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為代表的一系列『中國新名片』,正在為解決人類社會共同的問題貢獻中國智慧,用中國科技自信與實力吸引著全世界人民的目光。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