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習近平兩會敲警鍾,這樣的建設是破壞
2018-03-11 14:59:05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石 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有一種建設,對整體環境和長遠發展是破壞性的,不能不高度警惕。

  時針倒轉,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他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兩年之後,總書記在3月10日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到長江經濟帶的開發問題,他說『過去已經有一些地方搶跑,甚至出現無序開發,違法挖河砂、搞捕撈、搞運輸,岸線被隨意佔用等情況,如果這樣下去,所謂的長江經濟帶建設就變成了一個「建設性」的大破壞。』

  兩次講話,一個主題,即如何纔能讓長江這一黃金水道綠色發展?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原則。但當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相遇,往往面臨著兩難、多難的問題。建設過程中的破壞,往往出於唯GDP是瞻的政績觀,缺乏統一規劃,盲目開發建設,把爛攤子甩給後人。放眼國外,無論是尼羅河,還是亞馬遜河,都面臨著不當開發後的疑難雜癥。『先開發後管理』『先污染後治理』不是發展規律,而是血的教訓。

  在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及人民日報評論版上的一張漫畫,這張漫畫反映了長江沿線肆意建設港口碼頭而很多港口『吃不飽』甚至『曬太陽』的現象。總書記的深意,不言而明。長江全線一盤棋,一地的『衝動』更將禍及整個水系;『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比一時的收益更為長遠。

  避免『「建設性」的大破壞』,要學會做減法、慢思維。在長江與漢江交會的地方,有一片名叫南岸嘴的『處女地』。空置18年,30餘種開發設想,並沒有打動規劃部門的『心』。『沒想清楚,寧可不動』,這是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在認識不統一、方案不明確時慢一點,並不是工作拖拉。相反,亂開發、急規劃的苦果,我們並沒少嘗。

  其實不光是長江經濟帶建設,『「建設性」的大破壞』應成為各領域發展的警示。一些地方為了保護老村落,不分青紅皂白將其粉刷一新,想跟上潮流,卻丟了鄉愁;一些文物古跡被人拆真建假、拆舊蓋新,改變了原貌,丟失了傳統;有的地方借建設『海綿城市』之名,開啟新一輪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把好經給念壞了。這樣的建設,有時和『保護性拆除』、『商業化改造』一樣,成了野蠻發展的幌子,有的甚至成了『開發性毀滅』。

  在『「建設性」的大破壞』這一富於張力的表達背後,蘊含著中國文化中破與立的深邃命題。誠然,『無破不立』,但生態環境的破壞往往是不可逆轉的。而對長江經濟帶而言,要『破』的不是環境,而是無序開發的思維和做法,這樣纔能『破中有立』,纔有望實現保護和開發的雙重變奏。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2018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