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來,『雙一流』一直是牽動眾多高校目光的關鍵詞: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名單公布;2017年歲末,眾多入選高校紛紛公布自己的一流大學建設方案,『雙一流』建設正式破土動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雙一流』建設,支持中西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
『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代表委員們對『雙一流』建設的關注及思考愈加深入。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是什麼樣?具體到辦學過程中,中國特色從何體現、該如何評價?中國大學又該如何發力?
彰顯中國特色與民族復興同向同行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應培養一流人纔、匯聚一流學者、產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貢獻,在國家戰略中發揮重要支橕作用,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代表這樣描述他心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他認為,『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在辦學方向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廣大師生的頭腦;二是在立德樹人上,堅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把服務國家和人民與實現人生理想結合起來;三是在服務國家戰略上,探索人纔培養、科技創新同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緊密結合的機制;四是在文化自信上,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涵養大學文化,培育優良的校風學風。』
『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高校,應是人纔培養的基地,科技創新的源頭。』在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委員看來,今天,強調『中國特色』,是新時代賦予中國大學的責任與使命:『這就意味著我們將實現從追趕到超越、從借鑒到自主、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轉變,這不僅是量的變化,更是質的飛躍。我們應登高望遠,看清未來發展的前進方向,看清國家、社會、教師和學生的長遠需求,與國家戰略和民族復興同向同行。』
中國特色,是使命,是擔當,更是獨特的發展優勢。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鄒曉東代表仔細研究了眾多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歷程:『從全球經驗看,在較短時間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不乏成功范例,如美國的斯坦福大學、我國的香港科技大學等。其共同特點都是保持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持續聚焦重點方向並取得了關鍵突破。同樣,在中國建設「雙一流」,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組織優勢,加快奠定核心競爭力。』
建立中國標准服務國家為首要任務
近來,幾大世界大學排行榜相繼發布,中國大學取得了亮眼成績。但也有聲音指出,這些排名的指標體系主要考慮學術因素,在評價大學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方面有所缺失。
『不同的世界大學排名體系都有其自身方法論的考慮。我們要關注目前國際上一些大學和學科的評價體系,對其反映的一些趨勢性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但絕不能簡單盲目照搬和復制,跟著這些評價指標跑。』李家俊代表呼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引導大學以服務國家為首要任務,把關注點和重點放在衡量人纔培養成效,衡量大學對經濟社會發展、對國家創新競爭力提昇、對行業企業技術進步等的實際貢獻上。
鄒曉東代表則列出了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在中國特色的「雙一流」建設評價上,除了一些常規評價指標外,更應突出服務導向,如對學校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戰略部署情況、對學生到國家急需的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就業情況等進行評價;突出貢獻導向,如可考察高校產學研重大平臺建設、智庫建設、社會服務和成果轉化效益等情況;突出責任導向,如可考察高校落實援藏援疆等對口支援任務、完成精准扶貧任務等情況。』
『要把文化傳承作為發展的使命,以長遠的眼光、歷史的視野,審視一所大學對國家、民族所作的貢獻以及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所產生的影響。』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委員也認可這樣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要把人纔培養質量作為首要標准,立德樹人,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纔和拔尖創新人纔。要特別強調的是,提高人纔培養質量,基礎在本科。沒有高質量的本科,建設一流大學就缺乏根基。因此,必須把一流本科教育作為評價導向。』
李言榮委員強調,建立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還應該實施分類管理:『舉例來說,一些行業特色類院校,往往會有幾個專業或學科排名前列,但按照綜合性大學的評價指標評價,排名自然不會靠前。因此,要基於我國現有高校類型,分為綜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行業特色類院校等,每種類型都應該根據自身特點設立相應評價指標,不應讓所有院校依照同樣的指標排名。』
貢獻中國智慧將『人』作為關鍵核心
鄒曉東代表坦言,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征程上,還面臨多重挑戰:『一是政治站位有待提高,主動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開展戰略謀劃不夠;二是聚焦一流的意識有待增強,辦學治校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三是深化改革的難度增大,必須「啃硬骨頭」「打攻堅戰」;四是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面臨挑戰,高水平大學的收入渠道還需要進一步多元化,辦學支出要適應市場化要求,特別是高層次人纔薪酬制度要逐步與世界接軌。』
此外,李家俊代表認為,中國高校在教師隊伍、科研創新、國際影響等方面也存在短板:『比如,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學者還不夠多,不同學科人纔差異化明顯,教師隊伍的整體活力有待激發;具有重大原創性的理論和科技成果偏少,多學科交叉集成的內生動力不足;高校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不夠緊密,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水平有待提昇等。』
挑戰當前,中國大學該向何處發力?
『關鍵在於建設一支具有「國際視野、本土意識、中國情懷」的一流師資隊伍。』宋純鵬委員將解題的關鍵放在了『人』上。他強調,一流師資隊伍建設需要『引進』與『培養』並重:『既要強化高層次人纔的支橕引領作用,引進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人纔,又要注重以培養為核心,大力推進不同層次、不同背景、不同學緣的教師交流融合。』
李言榮委員則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還要堅持以一流的科技創新能力為動力引擎:『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是不是面向國際學術前沿,有沒有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重大問題,是不是跟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如果做到了這幾點,學校的科研水平自然就上去了。川大正在實施一個科技創新能力提昇計劃,一方面要面向學科前沿或重大工程的共性基礎,點亮新的科技創新增長點;另一方面要構建「人纔—方向—平臺—項目—成果」創新鏈,實現用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