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華媒看兩會:減稅、減負、減產能 中國經濟輕裝前行
2018-03-10 19:28: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新網3月10日電 2017年,中國GDP達到82.7萬億人民幣,首次突破80萬億大關。2018年的全國『兩會』會上釋放信號稱,政府接下來將發力減負,讓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引起華媒高度關注。香港《大公報》評論稱,在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後,中國下大力氣解決好兩道『減法題』,為經濟健康成長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是壓減產能;二是簡政、減稅、減費。

  資料圖:2016年5月1日起,中國全面推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簡稱營改增),增值稅實現對國民經濟三次產業全面覆蓋。圖為納稅人辦理業務。(浙江省國家稅務局供圖)中新社記者鍾欣攝

  【不是單純『做減法』】

  《大公報》分析稱,在舊模式與新業態的相互碰撞磨合中,中國政府在不斷探索改進調控方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還制定了明確目標,全年要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減費1.1萬億元以上。若能真正破除『審批萬裡長征圖』,中國經濟將進一步釋放創造力。

  香港《文匯報》關注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的發言。何立峰6日指出,去年化解過剩產能達到了5500萬噸,連同2016年的6500萬噸加在一起,兩年化解了鋼鐵過剩產能1.2億噸。

  美國《僑報》報道稱,在今年『兩會』釋放的諸多改革信息中,稅務改革與民生有著相當高的關聯度。7日財政部記者會透露的重要信息是,中國將繼續『放水養魚』的減稅降費政策,幅度將超過萬億元。而過去5年中,減稅降費政策共減輕市場主體負擔3萬多億元。

  3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北京舉行記者會,財政部部長肖捷,副部長史耀斌、胡靜林就『財稅改革和財政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圖為肖捷回答記者提問。中新社記者韓海丹攝

  中國財政部部長肖捷表示,2018年將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讓市場主體能夠迸發出更大的發展活力;今年將繼續改革和完善增值稅制度。

  《僑報》9日繼續發文稱,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的城市轉型也不再是單純的做減法,更強調要以創新帶動新動能。在8日的北京代表團開放日上,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工表示,北京作為邁向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一個率先主動通過減量發展來實現城市有機更新、轉型發展的超大型城市,要更加自覺、主動推動高質量發展。

  『減』中求『發展』的另一個重點是改變經濟結構。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為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201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專門出臺了《關於率先行動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方案》。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發改委主任談緒祥表示,這些方案正在實施落地。

  資料圖:2016年5月1日零點,拉薩市國稅局西城分局順利開出西藏首張『營改增』不動產經營租賃業增值稅發票。該工作的推行,意味著營業稅退出歷史的舞臺。『營改增』將會讓企業的賦稅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李林攝

  【減稅、減負惠及企業】

  《大公報》還援引政府工作報告稱,過去5年,中國率先大幅減稅降費。分步驟全面推開營改增,結束了66年的營業稅征收歷史,累計減稅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加上采取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清理各種收費等措施,共減輕市場主體負擔3萬多億元。2018將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全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

  美國《世界日報》援引專家觀點稱,目前全球多國的趨勢是降稅,中國對個人及特定產業降稅,目的是促進投資。為保持經濟成長,縮短貧富差及城鄉差距,並應對未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國須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以吸引投資。

  在個人稅方面,除減稅實質減輕民眾稅負負擔外,《世界日報》分析專家的話稱,隨著科技進步,中國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稅制將朝向以家庭總所得為報稅基礎的綜合所得稅制,量能課稅、更為合理。

  在企業稅方面,專家認為,降稅將直接提高企業利潤,一方面從產品價格等方面回饋到個人,一方面也可提高企業外銷出口的競爭力。整體來看,減稅促進中國消費及企業獲利能力,有助經濟成長。而其中,臺商從事制造業者眾多,交通運輸業降稅,也會讓臺商間接受惠,有助於未來的經營發展。

  資料圖:3月8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中新社記者杜洋攝

  臺灣《工商時報》指出,本次政府工作報告的最大財經亮點,是宣示大幅度減稅降費,以激發企業經營活力。該報還稱,單是要讓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這一項,就會使當前面對電價上漲壓力的臺灣廠商羡慕。其他的降費舉措,則有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調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標准、繼續階段性降低企業『五險一金』繳費比例等。

  香港《經濟日報》刊登署名文章稱,中美全球兩大經濟體表現穩定,將有利於支持2018年全球經濟表現,香港在其中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將會受惠,外貿表現料可維持溫和增長。

  《經濟日報》分析稱,內地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預期未來在穩增長的基調下,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隨著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進一步互聯互通,金融市場和跨境金融活動的需求將持續增加,預計香港服務輸出將進一步復蘇。

  『大公網』9日援引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的發言稱,去年外商投資企業持續增長,數量增長達到30%以上。按照『多證合一』的要求,落實對中外企業一視同仁的政策措施,今年將把外商投資企業的備案和發放營業執照進行合並,到7月1號全國范圍統一實施,進一步減輕企業的負擔。

責任編輯:孫宇
【專題】2018全國兩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