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強的文化自信,正在讓中華文化綻放新的光彩。如何讓我們的文化寶藏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沈鐵梅代表、曾靜萍代表、王亞民委員、王燦龍委員、吳為山委員如是說——
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新征途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推出300多項改革舉措,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

布拉迪斯拉發孔子學院日活動
孔子學院遍布全球,在146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數量達到500多所,學員超過230萬人,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打造了一張彰顯文化自信的閃亮名片。
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普查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文物收藏單位1.1萬個,基本摸清家底;全國古籍普查登記有序推進,登記數量達232萬條、12500函,發布古籍數據43.1萬條、413萬冊。

上海書店裡,古典文化書籍熱銷
近期電影院裡,最火莫過於《厲害了,我的國》,上映首日票房即突破4400萬元,成為紀錄電影的一匹『黑馬』;熒屏上,文化節目風靡,《國家寶藏》讓文物『說話』,《經典詠流傳》讓詩歌由口到心;越來越多的人,陶醉於口中流出詩歌的芳華,耳邊回蕩戲曲的流韻,手中畫出漢字的筋骨,足尖舞出中國的風姿。

《國家寶藏》節目現場
這些日常生活場景,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眼裡,是一個生動的現實:新時代,中華文化以新的品相、新的華彩、新的色澤,被更多人欣賞、接納、深愛;更是一個深刻的判斷: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增強的文化自信,正在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既要有傳統之魂,又要體現新時代精神』
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代表,第一次感受到創新的魅力,是在初學川劇時。那會兒,她覺得川劇太高亢,便在一次演出中稍作調整,融合京劇和昆曲的韻味唱了一段《桂英打雁》,『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老師和同學都感嘆,從來沒聽過如此好聽的川劇』。此後40餘年來,創新不止步,她將現代故事、西洋樂搬進川劇劇場,用新技術、新手段裝進川劇的魂,令川劇耳目一新。

川劇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曾靜萍代表也嘗過創新的甜頭,『不能把傳統的藝術定格在死胡同裡』。她頻頻『走出去』到海外交流巡演,通過融合中西表演方式展現梨園戲,就是想看看,古老的戲曲與西方藝術相遇會迸發出什麼樣的火花。結果幾年下來,梨園戲熠熠生輝:在國內,年輕人打著『飛的』爭相到泉州看戲;到海外演出,許多國外藝術家和觀眾為之折服。
創新並不意味著『拋卻自家無盡藏』。沈鐵梅代表的體驗是,唱戲越久,對傳統越是敬畏,『魂不能丟了』。曾靜萍代表亦深有同感,『一個臺步就是幾級臺階,一個轉身就是一個回廊道,這種空靈是中國戲曲的精髓。不是在舞臺放一扇門,拿舞美堆砌,就叫創新』。
對於創新,兩位藝術家代表清醒而自覺,她們將時代的氣質和精神融進戲曲之中,『讓戲曲活起來,而且更有時代感』。
想讓中華文化活起來的,還有600歲的故宮。


故宮文創產品
這幾年,故宮成了『網紅』,其文創產品屢屢成為『爆品』,秘訣就在於『將故宮文化融入當代生活』。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委員介紹,故宮文創產品『無一物無來歷』,在文化深度挖掘的同時,研發團隊還做了大量調查,了解和分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愛哪些文化元素、不同年齡段觀眾各有什麼樣的文化需求等,總之一句話,『故宮文創產品的研發,既要有傳統之魂,又要體現新時代精神』。
『一個文化自信的中國,有理由讓世界更加期待』
就在2018年全國兩會前夕,一段視頻在網絡上火了:在西班牙,有一所小學要求,不論孩子是什麼國籍,都必須學中文。孩子們對著鏡頭說著中文,嘴角眉間透出興奮和快樂。
最近二三十年來,國際上出現了持續的學漢語熱潮。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燦龍委員認為,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國家綜合實力增強和國際地位提昇的必然結果。
不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求學,孔子學院也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得到更多響應,漢語的國際教育也將進入一個更加輝煌的新時期。』王燦龍委員說,在這一進程中,漢語教學將助推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漢語不僅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本身也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學漢語,就是在傳播中華文化;學習漢語,也是在學習中華文化』。

吳為山雕塑作品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委員是知名雕塑家,他覺得中國的寫意雕塑會說話。近年來,中國雕塑到法國、波蘭、意大利、韓國、新加坡等國巡展,受到了熱烈歡迎。
為什麼?因為雕塑裡有『意』,以神顯形,能道出傳統文化的意韻,也能說出當代的藝術表達,更重要的是能展現蘊含其中的中國精神。『這種精神融於藝術創作,就會生發出新的生命氣象。它是我們能夠在相互激蕩的世界多元文化之林中立足的根本。』

『北京8分鍾』表演現場
這並非空話。這些年,更多承載著『中國精神』的表達正快速『走出去』,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不久前,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一場『北京8分鍾』表演,驚艷世界。『文化+科技』的精彩結合,『歷史與現代』的相互交融,短短8分鍾,包羅萬象,像舞臺中央的『長城磚』,每一塊都寫滿『中國故事』,每一塊都在訴說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一個文化自信的中國,有理由讓世界更加期待。
『寶貴的東西就在身邊』
2005年,在德國柏林,5個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合起來做了一個實驗戲劇,叫《環球靈魂》。接下來4年時間裡,曾靜萍代表參加了歐洲幾乎所有的戲劇節、藝術節。當時很多人勸她留下,要跟著她學習梨園戲。她拒絕了,她知道她的根在哪裡,『我就覺得我不能在外面繼續待下去了,我沒有底,腳底下沒有土壤』。回來後,她向歷史尋,從當下找,眼兼內外,初心如一,幾年下來,梨園戲的土壤越來越厚。

重慶市川劇院《桂英打雁》劇照
沈鐵梅代表為唱好一出戲費心費力,她想要展現的是戲曲的美,中華文化的韻味。這些年,她最反對一出國門,就將中國戲曲『截肢』,只給人家『看手、看腳』。戲曲的完整性沒了,中華文化也做小了,『如果川劇一出國門演出就要「變臉」「噴火」,這門藝術就會被技巧表演喧賓奪主』。
『寶貴的東西就在身邊。』要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就必須有堅定的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吳為山委員認為,黨中央如此重視文化建設,『有責任感的藝術家應以自己的情懷和心力去挖掘深藏於傳統之中的文化價值,並融入不息的藝術創新源泉』。

雲南劍川木雕工藝
對於未來,吳為山委員深信,『中國的經典作品走向世界的時候,不僅講述了中國故事,也講出了全人類對美的共識,它不但有全人類可以接受的文化價值,同時也有全人類可以欣賞的審美價值』。
采訪中,曾靜萍代表說,梨園戲的『味道』,就像茶中的鐵觀音,循序漸進,徐徐道來,是『品』,不是『看』,要去感覺,要去回味。
如此不慌不忙,自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