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向陽繪
·『兩會談談減負』·代表委員觀點
無論是『三點半現象』『減負』還是素質教育,放到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大的政策背景下來看,對於一些關鍵問題的認識還沒有形成共識,甚至存在很多誤解。我們不應帶著誤解看『減負』。
面對輿論在一定程度上對『減負』存在的誤解,應該明確,『減負』並不等於公辦教育的『後退』、不等於降低中小學生的課程難度、不等於不要學生刻苦學習、不等於減少學生學習時間、不等於不要考試。
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裡本來就包含課外教育,我們規定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超過6小時,是針對統一上課時間而言,並不是說在上課時間之外就必須離校,這不是學校制度設計的初衷。現在有種觀點,一提及『三點半現象』就感覺是公辦教育在『後退』,實際上我國的公辦教育不僅在課後教育不能後退,中小學生的校外教育也必須在學校的指導下進行。我們必須下大力氣辦好公辦教育,必須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這是我們國家社會主義教育性質決定的。
同理,對於『減負』的其他形式的質疑也源自於這些方面的誤解。事實上,『減負』的政策實施了很多年,我國中小學理科課程的難度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居於中等或中上等水平,這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比較研究了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理科教材後得出的研究結論。與此同時,全國中小學生平均在校時間也呈上昇趨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課題於2010年與2015年進行的兩次全國大范圍調查顯示,全國小學生平均在校時間從6.7小時增加到8.1小時,中學生的平均在校時間從7.7小時增加到11小時。
其實,我們應該更多地加強對公共教育政策的解讀,目前我們對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依據的解讀、對全社會的教育科學知識的普及做得還很不夠。因此,要向社會公眾講清楚,『減負』的出發點在哪裡,『減負』都要做哪些工作。『減負』最要緊的是做好五件事——調結構、轉方式、提質量、重個性、講規律。
『調結構』,就是『減負』要做好加減法。具體而言,就是要適當減少文化課學習的時間,增加德育美育體育學習的時間;適當減少書本學習的時間,增加實踐教育的時間;適當減少單純知識技能訓練的時間,增加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的時間,等等。
『轉方式』,就是適當減少教師不適應學生學情導致的學習負擔,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更多的在激發學生興趣、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上下功夫,等等。
『提質量』,就是要減少重復、低效的機械訓練負擔,增加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具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活動,以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重個性』,就是要減少學生同質化的學習負擔,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差別化的教育;要適當減少統一的強制性的學習負擔,增加學生多樣化的自主性的學習活動。
『講科學』,就是中小學教育要尊重規律,依靠科學。以考試評價為例,日常考試的功能不是要給學生排名排隊,而是為了診斷和改進;再如,晚上孩子們做作業做到十一二點,搞得第二天上午聽課精力很差,學習效率很低,這樣的加班加點不但無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導致學生學習的惡性循環,是得不償失的。
(張志勇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
本報記者 柴葳 劉博智 采訪整理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