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個稅改革有助於提昇百姓獲得感
2018-03-06 13:51:27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18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這是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舉措,是不斷提昇人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項重要內容。

  個人所得稅是對自然人課稅。這些年,隨著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個人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2018年的預算報告所提出的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的內容包括『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准,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附加扣除。』改革的時間表已經非常明確,2018年個稅減稅改革可期。隨著個稅改革的到位,人民群眾的可支配收入可以得到明顯提高。

  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減除費用標准是每個月3500元。社會各界多關注的是3500元能夠提高到多少的問題。與過去人們只關注『起征點』(准確的說法應該是免征額或基本減除費用標准)不同,『兩會』所透露出的個稅改革信息更加豐富。多年來一直在推動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將在2018年有實質性的行動。免征額的提高與專項附加扣除配合,將更有針對性地幫助需要幫助的個人和家庭。不僅3500元對應的部分會得到提高,而且只要符合專項附加扣除條件,個人(家庭)還將得到額外的扣除額。

  3500元的基本減除費用標准(免征額)自2011年9月1日提高迄今已有六年多。個人(家庭)的生活費用一直在上昇。社會各界對免征額有進一步上調的內在要求。免征額的上調確實是個復雜的問題。這是一個個稅定位有關的問題。個稅是精英稅,還是大眾稅,直接影響免征額的確定。從個稅改革的大方向來看,個稅已經是一種大眾稅,且由於它將在政府收入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大眾稅的定位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這樣,3500元所對應的部分可以視為標准扣除,可以先提高到5000元左右,同時建立與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化的動態調整機制。

  2018年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即將到位,專項附加扣除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子女教育、大筆醫療費用等都應該列入扣除費用。全國雖然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但是子女教育費用仍然是有子女家庭的一項重要負擔。在人口老齡化條件下,改善人口年齡結構,持續獲取更多的人口紅利,需要采取適當的鼓勵生育的政策。子女教育費用專項附加扣除,可以減輕個人(家庭)的子女撫養費用負擔,讓孩子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學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的學費以及相關費用支出,都應該列入專項附加扣除的范圍。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已在進行之中,但醫療費用支出仍然是一些有病人家庭的一項重要負擔。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嚴重影響了這些家庭的生活。個稅專項扣除可以減少醫療費用負擔,有效地增加這類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現實中,醫療水平的提高常常伴隨著醫療費用的上漲,而醫保支出范圍的調整往往滯後,這樣,專項附加扣除可以幫助更多的個人(家庭)改善醫療條件,從而改善民生。

  這些年來,人民群眾生活費用上漲最突出的表現在住房上。因此,住房按揭利息支出也有必要列入專項附加扣除的范圍。這麼做的目的不是要刺激房地產市場,而是充分考慮到這是生活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適當扣除符合個人所得稅立法精神。本來個人所得稅就應該是對個人收入扣除生活費用之後應納稅所得額征收的。生活費用扣除不充分,勢必影響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專項附加扣除范圍還應該包括贍養老人的支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尊老的民族。在老齡化社會中,贍養老人支出在個人收入中得到適當的扣除,不僅可以減輕個人的負擔,而且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專項附加扣除對於中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來說是新生事物,需要認真研究、積極探索,纔可能設計出更能改善民生且符合現代個人所得稅制度建設要求的具體稅收制度。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楊志勇研究員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2018全國兩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