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質量興農,向農業強國轉身(連線評論員)
2018-03-06 07:19: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對話人:

  何鼎鼎人民日報評論員

  鄧也四川日報評論員

  何鼎鼎:一個國家農業強不強,產量固然重要,但歸根結底得用質量來衡量。今天你走進超市就會發現,一樣農產品若是進口的,是有機的,是生產全過程可追溯的,就格外暢銷,定價也會更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農業發展的巨大契機,農產品全球化競爭、『舌尖上的安全』也構成挑戰,如何把優質『產出來』,把安全『管出來』,把品牌『樹起來』,中國農業確實到了提質增效的重要關口。

  鄧也:高質量不能掛在嘴上,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先從頑疾入手。農業部確定2018年為『農業質量年』,提出通過2—3年,大城市郊區、『菜籃子』主產縣基本實現按標生產,5年內逐步禁止使用剩餘10種高毒農藥等時間表。這些硬杠杠的落實,將會在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面貌。也只有真正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纔能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

  何鼎鼎:小農經濟發達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國情,分散的家庭生產導致的問題,需要以法治化、標准化、品牌化來解決。比如,加快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擴大食用農產品監測范圍,已提上日程;山東正加快推進蔬菜標准認證中心建設;福建則希望強化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等知名品牌,提昇農業整體品牌率。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區域競爭正同步展開,甚至有不少省份已對照中央精神,著手將質量興農關鍵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評價內容。

  鄧也:沒錯,質量興農之要,也在治理創新。在四川,被譽為『中國泡菜之鄉』的眉山市東坡區為了『強產業』,專門成立泡菜產業局,負責原料基地建設、質量安全管理和泡菜品牌建設,僅2017年就『泡』出157億元產值。四川很明白,有基地纔有流水線,有品牌纔有知名度,有加工纔有附加值,有治理的出新,纔能守住農業的初心。即使一味再簡單不過的泡菜,當放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互聯網+』的壇子中『醃制』,也會產生神奇的化學變化。

  何鼎鼎:人們正期待著中國農業由大到強的化學變化。四川素有『天府糧倉』之美譽,去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就指出,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在你看來,守住這塊金字招牌的關鍵是什麼?

  鄧也:既要有底線思維,更要有高標准追求。首先是將安全管起來,守住從田園到餐桌的每一個關口;其次就是要實現從單個品牌向品牌集群發展。比如通過在『優、綠、特、強、新、實』上用功,使四川實現了川茶、川酒、川菜、川藥、川果等『川字號』特色效益農業集群式崛起,而區域農業品牌價值的整體提昇,必將極大地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華麗轉身。

  何鼎鼎:質量興農,同樣離不開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求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造就更多鄉土人纔,聚天下人纔而用之』,這為破解農村人纔瓶頸制約、走質量興農之路提供了制度性方案。

  鄧也:要實現質量興農,人的因素至關重要。沒有農民職業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事實上,人力資本下鄉,在鄉村振興的所有環節都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在中央一號文件的基礎上,四川提出『全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突破以往的簡單培訓,提出了更高的成體系的要求。我們相信,新型農民與質量興農將互相吸引、互相促進。當質量興農能為農業帶來更高附加值、讓從業者過上更體面、有尊嚴的生活,必然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土地,為中國農業的更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人纔支橕。

  《人民日報》( 2018年03月06日07版)

責任編輯:孫宇
【專題】2018全國兩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