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李華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己平攝
李華靚,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奢嶺街道馬場村黨總支書記,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一個『80後』有為青年,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帶領馬場村村民改革農業生產,一系列『吃螃蟹』之舉讓一方百姓富起來。
大做水稻文章
『李書記的想法很超前,在種植水稻的同時,在稻田裡養鴨,這類種植加養殖的方式都是他先試驗,成功了大家再跟著乾。他說寧可賠錢,也絕不讓村民損失。』村民王少林對李華靚贊不絕口。
李華靚高中畢業後,就出去打工,10年裡,他當過建築工,蹬過三輪車,賣過水果,做過傳菜員、搓澡工,吃了不少苦,卻沒賺到什麼大錢。經歷這些後,他有了繼續再學習的想法。2007年,他通過吉林省委省政府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項目,李華靚如願成為吉林省農業科技學院的一名學生。經過3年系統學習,他了解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還練就了一身過硬的致富帶富本領。
馬場村是水稻育種基地,全村共有水田600公頃,佔全村耕地面積90%,由於離城區遠,老百姓祖祖輩輩都是靠種植水稻為生。以前傳統的農耕方式從育苗、插秧、收割、脫粒等各個環節都是人工操作,費工費時,勞動強度大,春寒秋凍,不少鄉親們患上風濕癥、關節炎等疾病,備受折磨。李華靚回到村裡後,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現狀。
2008年,國家出臺『扶持農村農業機械化』的優惠政策,他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機遇,決定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徹底改變傳統農耕方法。但是,他的這一想法並沒有得到廣大村民認可,村民們賺錢辛苦,誰也不敢在未知事物上『冒險』。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要改變傳統的農耕作業模式,必須用實際行動打消村民顧慮。』李華靚通過向銀行貸款和向親友集資湊到140餘萬元,先後購置了收割機、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育秧設備及相關配套農機具20多臺(套),創辦了全街道第一家合作社——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2008年華靚給我講合作社,剛開始我不認同,覺得華靚的想法比較超前,不確定是否可行。』村民莊蔭忠說,『當看到農業機械化是從育苗、插秧到收割、脫粒後直接在地裡賣了錢拿回家,一套下來省時省力省心,大家很快加入進來,和華靚一起乾,現在村民們都嘗到了甜頭。』
目前,馬場村和吉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簽訂了100公頃水稻育種協議,與長春市雙陽區工商聯共建綠色食品基地,與農戶簽訂了800畝綠色水稻訂單,每斤水稻農民可增收2毛錢。
既要『靚』更要『成』
要讓農民信服,必須要讓他們看到好的結果。用農業機械化改變傳統的農耕方式,表面看上去『靚』,還要最終『成』,讓農民從中得實惠。
李華靚的『打法』是在水稻種植、加工、銷售三大體系中全面實現現代化,讓農民徹底改變固有的生產方式。然而,實施起來卻不容易。
為解除社員後顧之懮,李華靚帶頭成立了晟華農資經銷超市,保證合作社成員用上放心種子、放心肥,降低生產成本,對困難農戶還采取賒銷墊付農用物資的方式,確保他們及時耕種。
向生態產業種植要效益。李華靚多次帶領村民到吉林農大種子公司參觀學習,並邀請吉林省12316專家組、吉林省農科院知名農業專家到基地培訓指導,借助晟華綠色水稻基地的自然優勢,摸索出成熟的、標准化的鴨稻共作生態米生產技術流程,開展生態產業鏈種植。2014年4月份,由李華靚發起的『萬畝鴨田生態水稻定制體驗農場』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在吉林省首屆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了銀獎,也解決了馬場村110餘名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向品牌要效益。在開展生態水稻生產同時,李華靚還打造了含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綠色水稻品牌,申請注冊『晟華』『晟華靚利』『雙盛古稻』綠色水稻商標。
能種為什麼不能加工?李華靚引進先進的水稻篩選機、磨米機、檢斤流水線等完整配套設備,實現了水稻加工—包裝流水作業,日產優質稻米2萬斤,年加工銷售優質大米1200多萬斤。從統一購種、統一種植到統一加工,保證了水稻質量,在高產和提質上實現雙重效益。
農民自行賣糧,往往掌握不好『火候』,而統一銷售需要農民信任。在傳統營銷方式基礎上,李華靚嘗試推廣『互聯網+』營銷模式,創辦了雙陽區第一家以服務『三農』為主導的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園——吉林省晟華農村電商創業園。創業園采用O2O電商模式,以『電商+村+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在周邊23個村建立惠民服務站,形成『村村聯動』的農村電商格局。
看到合作社的巨大威力,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最初只有5戶社員,到目前已經吸引了300戶村民入社,其中本村有180戶,周邊村有120戶。如今,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馬場村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和渠道。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