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題:力推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我國五年簡政放權進展巡禮
新華社記者趙曉輝、李延霞、宗巍
為企業『松綁』、為群眾『解絆』、為市場『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一場簡政放權改革在中國全面推開,蹄疾步穩。
這場政府的自我革命,放真權,動真格,讓企業和群眾有了切切實實的獲得感,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權力瘦身:走好改革『先手棋』
在河北省邯鄲市,到市政務服務中心大廳辦事的人發現:大廳一樓東側有一面『公章牆』,2894枚被清理取消的公章在這裡集中展示。
大批公章『退休』,這一現象不僅發生在邯鄲。五年來,各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簡政放權,提昇行政效能,優化營商環境,『一枚印章管審批』成為很多地方行政許可權改革的新氣象。
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是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出發,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的關鍵,多次作出部署。2013年3月18日,新一屆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就把議題集中在《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上。
把政府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換成『市場之手』——簡政放權,這是一場從理念到體制的深刻變革,這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削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在簡政放權改革的路上,中國始終步履堅定。
五年來,簡政放權成效顯著:
——國務院部門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比例超過40%,不少地方超過70%;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
——國務院各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削減70%以上;
——全國減少各類『循環證明』、『奇葩證明』800餘項;
——中央層面核准的投資項目數量累計減少90%;
——外商投資項目95%以上已由核准改為備案管理。
尤其是商事制度明顯簡化。工商登記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前置審批事項壓減87%以上,注冊資本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深化,企業注冊登記所需時間大幅縮短。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爬坡過坎階段,吉林省去年持續放寬市場准入條件,前置審批事項削減85%,全省企業開業籌建時間平均縮短3到6個月。
從去年7月1日起,吉林省又大力推進『多證合一』改革,全面推行『32證合一』辦法,實現『一窗受理、一網辦理、一表申請、一套材料、一照一碼』,辦理時間平均壓縮85%以上。改革後,全省日均新登記企業307戶,比改革前增加196戶,增長176.68%。
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使政府的行政方式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為改革疏通了血脈,為經濟增添了動力。
政府轉型:打開惠民『便利門』
『在2018年年底前,爭取實現所有民生事項和企業事項「一次辦結」,其中50%以上的民生事項「一證辦通」。』一開年,浙江省就列出了今年的『最多跑一次』清單。
從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到北京的『一網通辦』,從天津等地的『一枚印章管審批』到貴州的『人在乾雲在看』,近年來,各地在『放管服』改革中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推出了許多受市場主體和群眾歡迎的舉措。
『我已經做好了跑三五趟的准備,實在沒想到真能跑一次就辦結。』浙江衢州市民劉曄在衢州市行政服務中心的工商銀行窗口填了幾份申請表,半個多小時就辦完了公積金貸款手續。以往,這個過程至少需要5天的時間。
『放管服』改革核心在於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而標准就是老百姓方便不方便,滿意不滿意。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把企業和群眾的痛點、難點作為改進政府服務的重點,大力推行涉企涉民的事項盡可能網上辦,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加大力度補上優化服務的『短板』。
當下,『互聯網+』成為政府部門提高服務水平的利器,通過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模式,推進數據共享,最大程度利企便民:有些地方的稅務大廳不再人滿為患,取而代之的是『刷臉辦稅』、3D遠程登錄、微信預約等;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企業只需要通過『單一窗口』就可完成向口岸多個部門申報……
凡事有『破』有『立』。簡政不是減責,只有科學有效地『管』,纔能促進更大力度地『放』。
建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建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和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綜合執法改革……各部門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讓企業放開手腳的同時,對法規制度心存敬畏。
新型的監管方式已經在各地湧現:
——內蒙古通過建立經營異常名錄制度和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制度,初步形成以信息公示為基礎、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
——銀川市搭建審批監管信息互動平臺,利用大數據挖掘、分析、預估研判潛在風險,為監管部門精准監管提供決策依據;
——江西省工商局依據企業3年內違法的輕重狀況,用綠黃橙紅四色對企業分類,對紅橙黃三色企業提高檢查頻率。
如果說做好簡化行政審批的『減法』是壯士斷腕,那麼加強監管和優化服務,則是啃政府職能轉變的『硬骨頭』。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根據有關部門大數據分析中心對網上一百多萬條信息的分析顯示,群眾對『放管服』改革的滿意度持續上昇,2017年網民滿意度達到89.9%。
解開束縛:激發市場新活力
『放』的成績有目共睹,『管』的成效逐步顯現,『服』的水平日益提昇,『放管服』改革取得積極成效,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創業創新熱潮持續高漲,我國平均每天新設企業從2013年的6900家增加到2017年1.66萬家,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保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長;
——企業稅費負擔顯著降低。全面推開營改增,出臺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中央和省級政府取消、停征和減免收費千餘項。2013年至2016年累計為企業減負2萬多億元。
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肯定了我國改革成效,指出近三年我國營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躍昇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大幅上昇31位。
專家表示,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復雜、國內傳統動能減弱的背景下,我國經濟運行之所以保持在合理區間,居民收入不斷增長,『放管服』改革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通化市,先後5次對行政審批時限進行壓縮,審批時限從法定平均22.6個工作日壓縮到6.4個工作日。企業辦理證照時間從20多天縮短到3天,9成以上證照可以當天辦結。
『「放管服」改革的硬措施極大改善了營商的軟環境,凝聚起發展的「硬實力」。』吉林省軟環境建設辦公室主任宋剛說。去年,吉林省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長8.1%,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增長7%。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近年來的經濟社會經驗表明,凡是簡政放權做得好的地方,經濟內生動力都更強勁、活力更足、經濟表現也更為突出。
政府職能轉變是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勞永逸。進入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邁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打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培養更多具有競爭力的企業。為此,必須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當前要以助推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與時俱進,久久為功,推進簡政放權向縱深邁進,激活中國經濟發展的無限活力。(參與采寫:趙鴻宇、方問禹)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