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照例到基層調研,這次他去的是四川。2月12號上午,他來到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看望經營當地特產——千層底布鞋的商戶,還買了一雙布鞋。隨後,他和商戶賴淑芳有幾句對話很有意思。總書記問,現在把這種千層底布鞋穿爛的機會是不是不多了?賴淑芳回答說,總書記您走基層很辛苦也很仔細。總書記說,我走基層倒是不穿這個,我穿球鞋。走基層不穿布鞋,要穿球鞋,為什麼?我們來看下到戰旗村的前一天,也就是2月11號,總書記去了哪裡?

地處四川西南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由於自然條件差和發展相對不足,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17個縣市中,11個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月11號上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和解放鄉火普村,看望貧困群眾。他察看村容村貌和周邊自然環境,詳細觀看貧困戶門前的扶貧聯系卡,同百姓拉家常,詢問生活過得怎麼樣,發展什麼產業,收入有多少,孩子有沒有學上,還和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一起分析當地貧困發生的原因,謀劃精准脫貧之策。


上深山下農村,的確得穿球鞋。從幾張總書記到基層調研的圖片看,每次都是走得深、看得細,很多時候總書記都是穿著球鞋。

2014年1月,他踩著大雪,穿著軍靴,在部隊視察。2016年8月,他穿著雨鞋來到青海,考察扶貧異地搬遷。事實上,這樣的到基層深入調研,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已經有50多次。而每逢春節,他都要看望慰問困難群眾,幾乎走遍了全國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踐出真知。正是在一次次的實地調研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人民大學教授秦宣認為,對於一個有八千萬黨員的執政黨來說,如何來推動自己的國家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能夠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地位,能夠實現我們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偉大目標,必須面對實踐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實踐性。這種理論完全是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比如說關於精准扶貧,就是在考察貧困地區過程當中提出來的。
貧富差距,是當前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黨的十八大設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做到『全面』不容易。十八大召開的那一年,也就是2012年末,中國有592個貧困縣,有9800多萬貧困人口。這些人大部分都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不能全面小康,首先要看貧困人口能不能全部脫貧。習近平總書記用腳丈量,實踐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扶貧之路。
2013年元旦前夕,剛剛就任總書記一個半月的習近平,來到河北省阜平縣調研扶貧開發工作。臨行前習近平要求,不許安排,不能導演,要『看真貧、扶真貧』。

在這次調研中,習近平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平均數會掩蓋差距。我們不僅要看平均數,更要看大多數,尤其不能忘記困難戶。群眾的冷暖都是具體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具體問題上的。
隨後,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來到湖南湘西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調研扶貧開發工作。在這裡,習近平提出了『扶貧要精准』這一科學論斷。

不僅僅是河北和湖南,在江西井岡山、安徽金寨、寧夏永寧、青海海東等地,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大山深處到棚戶陋室,總書記的扶貧調研路一步步走了出來,從變『面上掌握』為『精准到人』,從變『大水漫灌』為『精准滴灌』,從變『固定受益』為『精准進退』,從提出精准扶貧到六個精准到一系列深入闡釋,正是基於實踐和調研,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思想逐漸形成,並且變得越來越清晰。

實踐性,可以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特性之一,而這種實踐都是以問題為導向。

8米多長的『萬裡長征圖』,微縮的是一項社會建設工程從立項到通過政府審批的108個公章、799個審批工作日。廣州市政協委員曹志偉畫的這幅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改革面臨的困境。改革進入到了深水區,下一步,要不要改?怎麼改?往哪裡改?

回答『要不要改?』2012年12月8日,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二十多天的習近平,在深圳,開啟了他履新後的第一次京外調研。隨後,他又趕赴珠海、佛山和廣州。習近平作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判斷,呼吁全黨上下『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破解『怎麼改』的課題,習近平在湖北武漢冒雨考察工作,深度調研,首次提出正確處理改革的『五大關系』問題。
針對『往哪兒改』的困惑,習近平主持召開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成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的大舉措。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1500多項改革舉措挺進深水區、敢啃『硬骨頭』。
『「老虎」「蒼蠅」一起打』,史無前例的反腐風暴形成『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壓倒性態勢』。
基於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完善和豐富。五年來,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深入人心,而『兩山論』的思想形成卻可以追溯到80年代。

??上個世紀80年代,習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的時候,就提出了『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的理念;在福建工作期間,就反復強調,資源開發要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三者效益的協調;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習近平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他還大力推動生態省建設,並直接推動當地『自然休養』、『生態補償』等改革探索。擔任總書記之後,習近平把生態文明觀放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位置。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內容。

中央黨校校務委員會委員韓慶祥認為,這個理念思想內化於心,外化於形了,總書記更加積極、主動、自覺地把綠色發展、生態文明這個理念運用到治國理政的實踐當中。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頻次之密、推進力度之大、取得成效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這也體現在權威部門的數據裡。根據環保部門的數據,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 74個重點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73.4%,比2013年上昇7.4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2013年減少51.8%。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郝立新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實踐就是人民群眾的實踐,它不是抽象的字眼,實踐是人民群眾生動鮮活的實踐。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這是我們衡量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標杆、標尺、標准。

不僅僅是生態文明,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國脫貧攻堅戰也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以上,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這五年,我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十二五』規劃勝利完成,『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

人民大學教授秦宣認為,它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使我們黨的面貌、民族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等等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實踐證明,十八大以來,我們所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接受了實踐的檢驗,它可以成為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偉大思想來自於偉大實踐,又必須回到實踐中接受檢驗,並且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中國進入到了新時代,新時代,有新使命,新挑戰,新機遇,需要新理論指導。在實踐中豐富發展起來的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經顯示出強大的思想力量,是指導各項工作的行動綱領,也會在未來的實踐中繼續發展。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