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殘疾環衛工堅持32年 小發明每年為單位省十多萬元
2018-03-01 14:54:04 來源:武漢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汪惠平和兒子一起研究鏟車通訊員宋曉輝攝

  在環衛崗位一乾32年受傷致殘也不肯換工作

  環衛工小發明每年為單位省10萬元

  在新洲區,有一名環衛工人,從掏糞工到修理工,再到垃圾清運工、裝載車操作工,一乾就是32年。這期間,他兩根食指被垃圾站設備『咬』斷,卻咬咬牙堅持不換崗位。他愛發明,一個個技術改進,幫單位省下十多萬設備維修費。妻子、兒子被他的乾勁感染,先後加入環衛系統,他們家成了環衛家庭。今年春節,一家三口全部奮戰在垃圾轉運一線。工作間隙,一家人水泥墩子當桌子,吃著盒飯相互夾著菜,其樂融融。

  汪惠平一家三口工作間隙吃盒飯

  一家三口

  清運崗位上過春節

  初一到十五,每天凌晨3點,新洲區文昌大道垃圾中轉站,都是一樣的場景: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一堆堆垃圾被一輛中型鏟車推緊、壓實,裝載到垃圾車裡。旁邊幾名穿著橘紅色環衛服裝的環衛工,手拿鐵鍬、掃帚,把鏟車不易作業的角落裡的垃圾清出、收攏,以方便鏟車作業,現場一片忙碌。

  駕駛鏟車的環衛工叫汪惠平,48歲,從事環衛工作32年了。他說:『因為春節白天道路較為擁堵,所以垃圾都是趁夜晚車少人少的時候運到這裡。平時每天大約有140噸垃圾,春節期間垃圾量猛增,特別是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的垃圾量估計能達到300噸。』

  『現在垃圾站滿負荷運轉,不然就會影響第二天的垃圾中轉。這不,我們全家都在這裡,誰也沒休息。』汪惠平說。在一旁,汪惠平的妻子倪珍秀、兒子汪康也在忙碌著。

  臨近中午,有人送來了盒飯,汪惠平把飯菜擱在半截水泥墩上,一家三口圍著吃起來。『春節期間加班加點清運垃圾,所以中午和晚上都是吃盒飯。』他笑著說,一邊往妻子和兒子碗裡夾菜。

  愛崗敬業

  受傷也捨不得放棄

  2003年,當時從事環衛設備維修的汪惠平,在一次搶修邾城衡州大街垃圾轉運站設備的過程中,發生工傷事故,左右手食指均被機器皮帶輪夾斷,留下了殘疾。

  妻子倪珍秀心疼他,流著淚勸他換個崗位,單位也准備給他換個輕松點的工作,但汪惠平沒有答應:『乾了這麼多年環衛,習慣了,也有感情,捨不得放下,我以後注意就是。這個工作雖然工資少點,髒點累點,但是很有意義。』

  傷愈後,汪惠平就立即投入到了工作中。在他的影響下,1998年5月,妻子也成為一名環衛工,負責邾城洪畈裡公廁的清潔工作。2014年,兒子汪康高中畢業後也進入環衛部門,成為一名勾臂箱垃圾運輸車司機。

  『環衛通』

  一年省下十多萬元維修費

  乾了32年環衛工作,汪惠平對接觸過的各種設備都做過研究,是個名副其實的『環衛通』。垃圾清運板車他看一看,拖著走幾步,就知道軸承滑不滑,車胎好不好。環衛運輸車他開一開,就知道車況怎麼樣,哪裡有問題。許多同事駕駛的垃圾運輸車有問題都喜歡喊他來,他沒幾分鍾就能發現問題。

  在工作中,汪惠平發現原本用於工程施工中的裝載車,在裝載垃圾時有些『水土不服』,工作效率並不高。他根據裝載車的工作特性和垃圾轉運站的實際情況仔細琢磨後,決定將裝載車車輪由橡膠輪子更換為鋼絲輪子,將鏟齒改造成平板。實踐證明這一改造不僅提高了車輪的使用壽命,還解決了鏟齒損毀路面和垃圾污漬滲漏污染環境的問題,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每年節省維修費用十多萬元。

  憑著對環衛工作的熱忱和執著,汪惠平收獲了數不清的榮譽,他多次被城管部門、街道評為標兵、先進工作者,連續多年被評為武漢市『城市美容師』。

  記者張全錄通訊員黃建兵宋曉輝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